實測AI政策分析與擬定能力
不知不覺,AI已經是我的
生活+職涯+人際的全方位顧問。
沒有什麼事問題不開AI的。分工明確,AI提議,我執行。
遇到狀況,我反饋、AI修正,
完美的高效PDCA循環。
它對個人可以提供如此全方位的效益,
那對群體社會(=國家)呢?
是不是AI做出判斷和修正,
而人類就負責執行與監測就好了呢。
因此我嘗試著讓目前最聰明的AI
(Gemini 2.5pro &ChatGPT-o3)
拆解台灣「少子化」問題的
1.問題的現狀與嚴重性
2.目前的政策極限
3.根本性改善的施政方向
其中有一段Gemini對政策現狀的批評寫得真狠:
「1.治標不治本的止痛藥: 現金補助解決的是「短期」的現金流問題,像是買奶粉、尿布的費用。但對於長達20年的「長期穩定現金流」需求(如教育費、房貸),這筆錢是杯水車薪。它降低了「啟動成本」,但完全沒有改變「長期持有成本」。
2.無法創造「信心」: 沒有人會因為幾萬元補助,就對未來20年的經濟挑戰產生信心。反而,如果一個社會需要靠發錢來「鼓勵」生育,這本身就是一個負面信號,暗示著「生養孩子在本質上是虧本的,所以政府需要補貼你」。
3.決策的邊際效應極低: 對於本來就因為缺乏信心、時間或空間而不生的人,這筆錢幾乎不會改變他們的決策。對於本來就打算生的人,這是一筆錦上添花的福利,但並非決策的關鍵。
結論:奏效嗎? 效果極其有限。 就像給一個商業計畫書寫得一塌糊塗的創業者一筆小額啟動金,卻不幫他解決商業模式、市場環境等根本問題。」

看起來AI在政策判斷上比人類有優勢,
可能因為AI沒有政治立場所以,
1.旁觀者清,看透「少子化」屬結構問題。
2.雖會裝懂但不刻意欺騙
最後我把所有和AI的討論
讓他整理成一篇政論如下:
《不願出生的世代:一場對台灣未來的無聲公投》
(by Google Gemini)
當內政部的統計數字再一次以冰冷的曲線,劃破台灣社會的集體焦慮,宣告新生兒數量跌破歷史新低時,我們慣於將其定義為「國安危機」,並熟練地羅列出勞動力短缺、扶養比惡化、國防兵源告急等一系列可預見的災難。然而,倘若我們暫且放下這套宏大的災難敘事,換一個視角凝視那空無一人的嬰兒床,或許會看到另一番景象:那不是危機,而是一場「公投」。一場由整個青壯世代,用最消極、最無聲,也最決絕的方式,對他們所身處的社會與可見的未來,所投下的不信任票。
這場公投的結果,是對當前所有應對政策最辛辣的諷刺。過去十數年,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發動了一場旨在「搶救生育率」的政策總動員。育兒津貼從無到有,從數千加碼至五千;托育補助不斷擴大,試圖以「國家一起養」的溫情口號,分攤年輕父母的壓力;稅務減免、不孕症補助、企業友善職場獎勵⋯⋯政策工具箱內的十八般武藝幾乎傾巢而出。
然而,這些看似立意良善的政策,在本質上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它們全都是「止痛藥」,而非「抗生素」。它們試圖用金錢去填補一個並非金錢所能填滿的巨大空洞。這背後的邏輯,是一種簡化的、甚至帶有侮辱性的交易思維:「我給你錢,你給我孩子」。它精準地命中了養育的「成本」這個症狀,卻完美地繞過了問題的核心——「希望」的匱乏。這場無聲公投所否決的,從來不是養不起孩子的帳單,而是那個讓他們不敢將一個新生命帶進來的未來。
▋當代價不再是金錢,而是整個未來
第一性原理告訴我們,生養孩子是一項長達二十年、不可逆的人生投資。任何理性的投資者,在投入資源前,最先評估的絕非「啟動資金」,而是「未來回報」與「市場環境」。台灣的年輕世代望向未來,看到的是一幅什麼樣的圖景?是一堵由畸形高房價、停滯化薪資、與過勞化工時所砌成的、令人窒息的銅牆鐵壁。
當一份體面的薪水追不上飛漲的房租,當「家」從一個溫馨的歸宿變成一個遙不可及的金融商品,當每日的生命被無止盡的通勤與加班切割成碎片,當社會的內卷壓力從教育一路蔓延到職場——在這樣的環境下,生育的代價便不再是奶粉錢與學費,而是犧牲掉個人僅存的、追求尊嚴與夢想的可能性。政府發放的五千元津貼,在這堵高牆面前,渺小得像一陣無力的回音。它或許能買幾箱尿布,卻買不到一寸能安放嬰兒床的空間,更買不到一小時能陪伴孩子成長的安穩時間。因此,政策的失靈,不在於給得太少,而在於它從未真正理解年輕世代沉默的吶喊:我們缺的不是補助,我們缺的是一個值得奮鬥的明天。
▋解放三大資源,重建社會契約
若要改變這場公投的結果,唯一的路徑,是從根本上重建一個讓年輕人願意「投下同意票」的社會結構。這意味著,必須將過去被市場定義為「私有商品」的核心資源,重新定義為「公共權利」。這是一份新的社會契約,內容只有三項:空間的解放、時間的歸還、與支持的公共化。
◆其一,空間的解放:從「所有權」到「居住權」的革命。 台灣必須發動一場「居住正義2.0」的革命,核心目標是將房屋從金融遊戲中解放出來。這需要國家級的決心,以超越前瞻基礎建設的規模,在都會區大規模興建「只租不賣」的優質社會住宅,並將租金與收入脫鉤,確保其不超過家庭所得的四分之一。與此同時,對持有多戶、短期炒作的囤房行為課以重稅,將其投機利得反哺於社宅建設。唯有當「安居」不再是奢望,家庭的藍圖才有了第一筆筆劃。
◆其二,時間的歸還:從「過勞」到「生活」的強制轉型。 台灣的「過勞文化」是侵蝕家庭時間的癌細胞。政府必須扮演強勢的仲裁者,立法強制縮短法定工時,例如推動「週休三日」或每日工時七小時,並以嚴刑峻法懲罰違規企業。這看似激進,實則是強迫產業進行效率升級,將過去依靠壓榨勞工時間所獲得的虛假競爭力,轉化為真正的創新與生產力。當父母能在夕陽西下時回家,能有餘裕參與孩子的童年,時間這項最寶貴的資源才算真正回歸家庭。
◆其三,支持的公共化:打造「托育國家隊」。 當前的準公共化政策,本質上仍是政府對私人市場的妥協。真正的解方,是將0-6歲的托育服務,視為與國民教育同等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國家應主導成立「托育國家隊」,建立廣泛、平價、高品質的24小時公共托育中心,並保障托育人員的專業地位與薪資。讓托育不再是家長需要焦慮、抽籤、妥協的私人難題,而是像電力和自來水一樣,成為穩定、可靠的社會支持。
▋政治的照妖鏡,勇氣的試煉場
上述的每一項提議,都無疑是向既有的、龐大的利益結構宣戰。它挑戰了以土地為信仰的資本階級,挑戰了以低薪為紅利的傳統產業,更挑戰了習慣於「微調」與「補貼」的政治思維。可以想見,任何試圖推動這些改革的嘗試,都將面臨「不切實際」、「財政困難」、「干預市場」等排山倒海的批評。
然而,這些反對聲浪,恰恰是這場危機最真實的「照妖鏡」。它照見的,不只是政策的困難,更是我們整個社會在分配正義上的失能,以及政治人物在面對真正結構改革時的勇氣赤字。少子化危機,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人口問題,它是一個政治問題,是一個關於「我們選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的價值問題。
政府與其耗費心神計算津貼的額度,不如捫心自問:我們是否有勇氣,去挑戰那頭盤踞在房地產市場的巨獸?我們是否有決心,去重塑那套讓無數勞動者身心俱疲的生產模式?我們是否相信,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其GDP的增長,而在於其能否給予最平凡的公民一個有希望、有尊嚴的未來?
這場無聲的公投仍在繼續,每一張空白的出生證明,都是一張沉甸甸的反對票。鐘擺還在繼續擺盪,時間並不在我們這邊。未來的歷史將會記載,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一個世代選擇了「不出生」,因為前一個世代,沒能給出一個值得他們出生的承諾。而我們這一代人最終的歷史評價,將取決於我們是選擇繼續用蒼白的補貼去延續這份令人失望的合約,還是有勇氣親手將其撕毀,為下一代,重擬一份值得期盼的未來。
(AI生成內容完)
—-
真的很想給Gemini比一個大大的讚,
也真心希望更多人能夠看到這篇文章。
對於台灣的社會問題來說,
AI在他的能力範圍內已經做得很好。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提示詞工程說明
最後說明,用了哪些提示詞來完成這篇文章。
總共有五個步驟:
◆ 步驟一:問題定義
提示詞:
「台灣的生育率逐年下降,這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
◆ 步驟二:政策調查
提示詞:
「另一方面台灣政府目前有什麼政策或施政方針試圖改善少子化問題」
◆ 步驟三:批判思考
提示詞:
「使用批判性思考和第一性原理拆解,目前這些政策能奏效嗎?」
◆ 步驟四:政策擬定
提示詞:
「再次使用第一性原理去推論,有可能有什麼樣的政策,可以本質性的改善台灣少子化的問題。」
◆ 步驟五:文章撰寫
提示詞:
「將以上所有的討論,整理成一篇政治評論文。
文長約2,000個中文字。
要有一個精彩的標題,以一個獨特的觀點貫穿三個獨特的洞察。
符合鳳頭(精彩吸引人的開頭)、豬肚(紮實飽滿且具深度的內容)、豹尾(簡短有力卻又令人印象深刻的結尾)。
需具備資訊價值(80%)和情緒價值(20%)」
最後放上與AI的對話全文還有ChatGPT-o3的版本。(o3也分析的很好,但文筆稍弱)
(Gemini)
https://g.co/gemini/share/dd8e472e90b9
(ChatGPT)
https://chatgpt.com/share/685cb488-7b4c-8009-91b2-5ae63d5ff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