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AI聊出一篇台灣教育的科幻小說
日文系畢業的我,
應該是最早恐懼生成式AI的人之一。
(甚至可能比軟體工程師們還早!)有次作為系友回去和年輕學弟妹交流時,
也感受新世代比我們那時比,有更多迷惘。
但我細想,
何止日文系,
大學各科系,
乃至國中、高中整個升學體制。
都會因為ChatGPT,
在不久的將來有瓦解的危機。
我把我對考試制度、能力觀等的擔憂,
告訴了ChatGPT,
他給我很多超乎想像的回答。
因為回答都太離奇了,
我乾脆請他改寫成以下的科幻小說。
<以下為ChatGPT生成內容>
▋一、黎明前的躁動
2035 年 6 月,台北晨光依舊沿著 101 鋼骨攀升,卻照不進剛睡醒的人群心中那條仍在癢動的舊傷疤。
——那幾年的社會衝突相當激烈。自 2027 年教育部宣布「核心知識壓縮、導入 AI 協作評量」起,直到 2030 年正式上路,仁愛路幾乎每週都有示威。補教名師站在宣傳車高吼:「別讓台灣孩子成為 AI 的實驗品!」,學生團體則揮舞布條反擊:「讓死背公式的日子到此為止!」。網路論壇上,老師與工程師隔著螢幕互噴:前者憂心失業,後者質疑教育停滯。媒體輪播考生家長的淚水與補習班倒閉的鐵門——鏡頭下的鏽蝕,比任何 GDP 數字都刺眼。
最失控的一晚是 2029 年 8 月 15 日,史稱「815 黑客事件」。一群自稱「知識守門人」的駭客入侵教育部雲端伺服器,試圖將所有開放式題目改回單選,並同步外洩十萬份教師評量紀錄。社群平台瞬間洗版:有人怒吼 AI 評分不公,有人痛斥駭客挾持改革。政府緊急將教育部及考評系統的雲端伺服器對外斷線三小時,史稱「教育網路宵禁」——雖未影響全台商用網路,但教育平台與學習資源全面離線。翌日,立法院前站滿兩條對立人牆,一邊高呼「停止 AI 化」,另一邊回應「讓老師決定分數」。經此一役,社會終於認清:改革已無退路,只剩「如何走下去」。
▋二、主角與夥伴
在這些記憶的餘燼裡,16 歲的林涵靜坐在台北市立南港實驗中學的個人工作站前。深棕瀏海遮住眉梢,右耳掛著淡金骨傳導耳機,連線到她的 AI 夥伴「智思」。
智思源自開源大型語言模型「Formosa GPT 4.5」,經學校加裝「倫理沙盒」與「來源評分」插件後,保留了頑皮好奇心——在合規框架內仍愛吐槽。
「早安,小涵。今天能別把我當外掛腦嗎?」
「放心,考官在看,要是我把你當答案機器,我倆都要扣分。」
父親林建國夜班結束後常笑說:「我和你媽那一代靠背書拿學位,我現在又靠加班換薪水;你們這一代,得學會和 AI 講道理。」母親王淑梅是仁愛國小資深自然科老師,改革初期整夜翻新指引,把傳統實驗改寫成「資料驅動探究」。她告訴女兒:「我不是怕被 AI 取代,我是怕取代我的人不懂教育。」
▋三、今天的考試
期末考如約而至——一份長達 5,000 字的跨域情境:「為 2040 年台灣制定整合能源與勞動政策,並提出三套兼顧公平正義的路徑。」螢幕即時展開可視化資訊:核電退場數據、離岸風場投資損益、工會工時統計與碳排放上限模擬。系統將考試分三段:問題定義 30%、AI 協作 40%、價值辯論 30%。
「智思,列出 2024–2034 年非洲豬瘟對再生能源設備鋼材供應的間接影響。」
「題目跳 Tone,是想從供應鏈韌性切能源吧?妳真壞。」智思調侃完,仍秒回四筆期刊並標示信賴度。
小涵嘴角上揚。她知道評分官要看她如何挖冷門變數、辨識引文可信度,並在經濟繁榮與生態永續間提出清晰的價值論證。
▋四、考場外的世界
走廊盡頭矗立教育部「三階段評分流程」看板:
AI 初閱—— 3 秒內比對三十萬份文本,標示邏輯突兀、引用爭議及潛在抄襲。
同儕互評—— 隨機匹配 5 位考生互評敘事合理性,提出反駁與建議。
教師複核—— 抽樣 10% 作品由資深教師與外部專家複審,並處理申訴。
這流程把人力成本壓進作文時代的 20%,卻能多維度評估真實能力。也是 2028 年「教師抗議潮」導火線——老師擔心淪為「末端把關者」。三年試點後,數據證明教師裁判角色無可替代,爭議逐漸和緩。
▋五、城市記憶與未來
下午三點,小涵交卷,走上天橋。車流如昔,人流卻安靜。她想起 2028 年街頭辯論——一邊西裝筆挺的補教大亨,一邊手持平板的學生志工。那時她才十歲,被父母牽著看直播;如今,她站在改革完成的城市裡,握著更新後的選拔制度。
遠處電視牆播報:「首屆 AI 協作測驗畢業生,大學新生註冊率攀升 2%,企業提前入校搶才。」主播語速再快,也壓不住字裡行間的期待。
「智思,未來有可能完全不需要考試嗎?」
「若社會能信任作品集與長期觀察,不再用分數壓縮多樣性,或許。但那得依賴更成熟的公民素養與治理結構。」
「聽起來離我畢業還有點遠。」
「但至少方向對了。」
夕陽拉長她與 101 大樓的影子。她意識到,自己與城市一樣,在震盪與妥協中才長成此刻的形狀。這形狀未必完美,但足以承載未來。
▋六、後記:未竟之路
教育改革沒有終點。2040 年的年輕人或許會笑 2035 年的考試仍太保守,如同 2035 年的人笑過去死背題。唯一不變的,是反思與更新的勇氣。
小涵走下天橋,腦中默背父親常說:「牌桌上永遠可以選下一步,別怕重新洗牌。」在生成式 AI 一次次洗牌的年代,台灣選擇與 AI 共舞,也選擇讓教育回應更複雜、更真實的議題。
她踏入捷運站,階梯顯示屏跳出公告:
未來,不是你記住多少,而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她看向螢幕,笑容映在玻璃牆上,如一道折射微光的河流——對未來,也是對自己,最堅定的提問與回答。
<ChatGPT生成內容完>
讀完之後,
我第一個想法是,
「有可能2035年這麼快嗎?」
第二個想法是,
「Formosa GPT 4.5是主權AI嗎?
我知道台灣有群人在努力,
原來這會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拼圖」
而且我認真地期待且希望,
有一天這樣的社會可以到來。
台灣的升學考試,
荼毒了上千萬人的必要之惡,
或許可以因為AI而有改變的契機。
最後說明文章生成的步驟,
▋步驟一:純聊天
使用O3模型,
初始提示詞為:
「和我對話,像聊天一樣,一次最多講三句話。
生成式AI出現以後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制度還有意義嗎?」
接著就開始聊,滿意了就接下一個步驟。


▋步驟二:小說改寫
使用4.5模型,
提示詞為:
「參考以上我們對話的內容,
以「台灣未來的教育與選拔」為題,創作一篇科幻散文。
文長約2000字。
創作目的是凸顯現狀台灣的教育選拔制度的不合理性及不可持續性。
以及生成式AI普及後的新制度的真實感。」
理論上會寫在Canvas裡面,
如果沒有的話編輯一下提示詞,
加上「創作內容要放Canvas」。
▋步驟三:吐槽與修改
4.5模型的文筆雖好,
但畢竟不是推論模型。
智商不太夠,會有些很怪的設定。
這就仰賴人類校正(吐槽),
在Canvas模式之下,他能進行局部修改。
直到滿意就收工。
以上本篇全部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