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寫作實測練習( by Gemini 2.5pro )
(以下為AI生成內容)
它是一種靜默。一種在喧囂世界裡,於你內心深處升起的、無聲的轟鳴。它也是一陣風,在你清晨睜開眼的那一刻,便已穿過房間,帶來遠方地平線上一絲無形的壓力。它更是你最忠實的影子,在燈火闌珊處緊隨其後,在你獨處時,便與你融為一體,在你耳邊輕聲複述著一個古老的問題:「夠了嗎?安全嗎?未來呢?」我們都認識它,這位以萬千面貌造訪我們生命的常客。我們稱之為「焦慮」。
然而,當我們試圖定義它時,它便如掌中之沙,流散無形。它究竟是來自我們遠古基因的鬼魂,是大腦神經的失衡,是自由的沉重代價,還是我們這個加速時代的集體心跳?
這篇文字無意提供一張走出迷宮的最終地圖,那樣的承諾總是輕率。我想邀請你的,是一場更誠實的航行。我們將駛過一座又一座思想的群島,在每一座島嶼上短暫停靠,換上不同的濾鏡,去凝視那片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名為「焦慮」的汪洋。
我們的目的不是平息風浪,而是學會在這片海洋上,辨認星辰,理解洋流,最終,成為一名更具智慧的領航員。
▋ 第一站:造物者的幽靈
我們的第一站,是返回血肉之軀的古老海岸。在這裡,焦慮是刻印在我們DNA中的一首生存史詩,是造物者留在我們機器中的幽靈。
演化心理學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畫卷:在危機四伏的太古草原,我們的祖先是脆弱的獵物。一套能瞬間讓心跳如戰鼓、肌肉如滿弓、感官如鷹隼的「戰逃系統」,是他們得以倖存的唯一憑藉。這套系統,就是焦慮最原始、最純粹的樣貌,是寫在我們細胞記憶裡,關於生存的最高指令。
然而,時空變遷,草原換成了辦公室,猛獸變成了待辦事項。我們這位古老的守護者,卻依然忠誠地執行著它的原始設定。它已分不清一頭咆哮的劍齒虎,與一封措辭嚴厲的郵件之間,究竟有何本質的區別。於是,它在你面對眾人目光時的生理反應,和你祖先面對生死一線時的反應,幾乎如出一轍——這是一場深刻的、時代的誤會。
再將目光潛入更深的海域,神經科學則像一盞探照燈,照亮了我們大腦內部的風暴。焦慮,是我們大腦深處那位過度警覺的「衛兵」(杏仁核)正在拉響淒厲的警報,而前額那位理性的「指揮官」(前額葉皮質)卻因自身的疲憊,或因風暴過於猛烈,而暫時無法有效安撫它的結果。這個發現最令人釋然之處在於,它將焦慮從一個形而上的詛咒,還原為一種可塑的物理活動。每一次你練習深呼吸、走向戶外、或僅僅是專注於一杯茶的溫度時,你其實都是在物理性地鍛鍊你的「指揮官」,讓他變得更強壯,更有智慧去和那位忠心耿耿但容易緊張的衛兵對話。
▋ 第二站:深淵的回音
身體的藍圖解釋了風暴的「運作原理」,卻未觸及一個更核心的問題:風暴對「我」而言,意味著什麼?為此,我們必須駛向下一座島嶼,那裡矗立著哲學與心理學的燈塔,光芒直指人性的深淵。
丹麥哲學家齊克果的燈塔,射出的是一道令人暈眩的光。他稱焦慮為「自由的暈眩」。他請我們想像自己站在懸崖之巔,腳下是無限的可能性——你可以成為任何人,做出任何選擇,生命沒有為你預設任何劇本。這份絕對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種令人恐懼的、遼闊的暈眩。你的焦慮,或許並非來自生命的選項太少,而恰恰是因為太多。它是你的靈魂在面對自身無限潛能時,那份混雜著恐懼與狂喜的戰慄。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燈塔,則更像一輪溫柔的滿月。他會告訴你,焦慮是你「潛意識」捎來的密信,一個來自更完整的「你」的召喚。它往往是你內心「陰影」的聲音——那些被你放逐、否認、或假裝不存在的自我面向。那個在你事業頂峰,依然讓你感到空虛的焦慮,或許是你陰影的低語:「嘿,你遺忘了滋養你內在的那個孩子。」那個在親密關係中讓你窒息的焦慮,或許是陰影在哭訴:「你害怕被拋棄的童年創傷,需要被擁抱。」從這個角度看,焦慮不是前來掠奪的惡龍,而是一個臉色凝重、手持藏寶圖的信使。
而在經歷了集中營的極致黑暗後,精神醫學家弗蘭克的洞見,則如同一顆在最深沉的夜裡升起的恆星。他認為,焦慮與絕望的根源,往往來自於「存在的真空」——一個失去意義的內心宇宙。當一個人失去了「為何而活」的理由,任何生活的風浪都可能將其傾覆。因此,穿越焦慮汪洋的終極憑藉,不是製造更多的快樂,而是尋找意義的星辰。那個在困境中,依然能讓你選擇保有尊嚴、去愛、去創造的意義,將成為你靈魂的北極星,指引你穿越任何風暴。
▋ 第三站:時代的共鳴
在探索了內心宇宙的星辰與深淵後,我們不禁要問:這片風起雲湧的海洋,真的只屬於我一個人嗎?或者,我只是在感受著整個時代的洋流?我們的航程來到第三站,在這裡,我們將聆聽文化與社會的集體共鳴。
在東方傳統智慧的港灣,焦慮很少被視為孤立的「心理風暴」。中醫將其視為身體內在「氣」的失衡,是心火過旺、腎水不足,導致心神如無根之萍。療癒之道,在於調和,讓身心的小宇宙重新與大宇宙的節律共振。道家思想則宛如一位智慧的舵手,它告訴我們,焦慮是當我們拚命逆著「道」——宇宙自然的流動——航行時,船身與水流產生的巨大摩擦力。它提醒我們,有時,最大的力量,來自於順應水流,放下船槳。
將船駛入我們身處的當代社會,我們幾乎可以說,這是一片被精心設計成容易起霧和產生風暴的海域。批判理論家如韓炳哲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活在一個「功績社會」之中。我們不再被外在的戒律壓迫,卻被內在的聲音所奴役——「你應該可以更棒」、「你不夠努力」。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鞭策自己的船長,在名為「自我實現」的無盡海洋上,不斷加速,直到引擎過熱,精神燃燒殆盡。因此,你的焦慮,或許並非源於你的軟弱;恰恰相反,它可能源於你過度的堅強。它不是你個人的故障,而是這艘名為「現代性」的巨輪,在加速航行中所必然產生的集體共振。
▋ 第四站:萬神殿的回響
當我們歷經了科學的解剖、哲學的凝望、社會的聆聽之後,或許我們可以做最大膽的嘗試:成為一位煉金術士,走進想像力的萬神殿。在這裡,我們不試圖定義焦慮,我們試圖為這位古老的神祇,重塑金身。
如果焦慮是一首樂曲呢?它便是生命交響樂中一段長時間未被解決的「不和諧音」。它本身並非罪惡,只是持續的張力讓人懸心。但最美的洞見在於,一首完全和諧的曲子是多麼乏味;正是這些不和諧音的懸置與期待,才賦予了最終「解決」的和弦,那份滌蕩靈魂的釋放感與深意。
如果焦慮是一座內心的法庭呢?你或許是被告,而你的內在批判者身兼檢察官、法官與陪審團。但最 liberating 的洞見在於,你無須在陳詞與辯護中耗盡心力去贏得這場官司。你需要的,是去徹底質疑這座法庭本身的正當性,意識到你有權保持沈默,甚至直接宣布休庭。
如果焦慮是一個AI模型呢?它或許是一個被過去的負面數據「過度訓練」的悲觀主義模型。解決之道不在於更努力地分析舊數據,而在於刻意地為你的模型注入新的、多樣化的、充滿陽光與意外的數據——去接觸那些你原本會避開的體驗,讓模型在新的學習中,重新變得彈性、豐滿而充滿智慧。
如果焦慮是一片森林呢?你感受到的症狀,或許只是地表上一朵孤單的蕈菇。其真正的根源,深藏在地表下那廣闊、看不見的「菌絲體」——你的家族、你的過往、你的人際關係所構成的隱形網絡。真正的療癒不只是摘除蕈菇,而是要學會蹲下身,去改善、並滋養整個菌絲網絡賴以生存的、心靈的土壤。
▋ 終章:成為弓,而非成為靶
我們的航程即將告一段落。我們看見,焦慮沒有單一的真相,它是一個變幻莫測的稜鏡。當我們從不同角度去照射它時,它會折射出完全不同的光譜——有時是恐懼的深紅,有時是警醒的亮黃,有時是自由的湛藍,有時甚至是創造力的鎏金。
這個「觀看」的動作本身,就是一場溫柔的革命。當那頭面目模糊的巨獸,在你耐心的凝視下,開始展現出它的諸多面貌時,它那令人窒息的龐大力量,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轉化了。
詩人里爾克曾說:「要去愛這些問題本身,彷彿它們是上了鎖的房間,或是用一種極陌生的語言寫成的書。」
或許,焦慮就是生命交給我們的、那把上了鎖的鑰匙,那本用陌生語言寫成的書。
最終,我們也許可以這樣理解:生命本身是一張弓,而焦慮,就是拉開弓弦時那股必不可少的張力。沒有這股張力,箭矢——也就是我們的生命力、創造力與愛——便無法射向遠方。我們的目標,不是消除這股張力,讓弓鬆弛,而是學會成為弓本身,去感受、去承載、去運用這股力量。
去成為那張蓄勢待發、因充滿張力而震顫、歌唱的弓。
(以上為AI生成內容)
要讓AI寫出這樣的文章,
需要一些特殊的提示詞技巧。
這個技巧之前有介紹過,
這次算是進一步的升級了方法。
具體步驟如下:
▋ 步驟一:初始提示詞
「和我對話,像聊天一樣,一次最多講三句話。
請問甚麼是焦慮?」
目的是:
(1)限制接下來AI生成的篇幅。避免過多的字數造成性能下降。
雖說文本窗口現在都很大,但多的字數總伴隨失真。
不要太信任語言模型找重點的能力。
(2)決定主題
想了一下,
有什麼體驗是現代人特別有共鳴的,
所以定了「焦慮」這一題。
▋ 步驟二:反覆詢問
接著問20次:
「請給我一個更具獨特性且富有洞察力的回答。
這個回答可能是基於:
(1)某種獨特的思想或哲學
(2)某位思想家或偉人的人生洞察或反思
(3)某種民族或文化的智慧結晶」
這裡的重點是一定要把「獨特性」放進去,
因為這組提示詞要用20次以上,
寫「獨特性」的目的是,
讓AI盡可能不要生成過度相近的答案。
至於(1)~(3)的內容,
可以依據個人喜好替換。
重點詞是「某」。
讓AI生成內容具備不確定性。
最後你就會拿到20個不同的答案。
▋ 步驟三:總結為初稿
接著指示:
「斟酌參考以上的回答,總結一篇完整的2000字以上專欄。
專欄的目的在於,探究思索到底甚麼是焦慮?
撰寫時請遵守以下條件:
1.用簡顯易懂的語言說明複雜的觀念。
2.不帶說教,更重視思辯過程的展示。
3.引人入勝,讓不管是甚麼樣背景的讀者都不自覺地被你的文字吸引而一步步讀下去。」
「斟酌參考」意外的是一個重要的提示詞,
可以大幅度的提高AI自由發揮的空間,
進而寫作出流暢的文章,
而不會過於條列與機械式。
▋ 步驟四:精修為完稿
接著指示:
「在不丟失重要資訊的前提下,重新調整文章以更好的達成以下要求:
1.用簡顯易懂的語言說明複雜的觀念。
2.不帶說教,更重視思辯過程的展示。
3.引人入勝,讓不管是甚麼樣背景的讀者都不自覺地被你的文字吸引而一步步讀下去。」

這段提示詞,跟步驟三差不多。
但就是強迫AI再做一次。
而通常他能做得更好。
步驟四可以多做幾次,
直到滿意為止。
最後總覺得文辭有點不夠優美,
所以又加上了提示詞:
「以不丟失重要的資訊與精彩的描寫的情況下,符合更高的文學造詣兼具讀者吸引力。」
寫出來的句子會比較對味。
—
以上四個步驟,
就可以拿到最後的文章。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