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少子化不只是家庭選擇,而是同時牽動國安與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VI. 少子化之後,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社會厭童,政府「不當一回事」?
少子化不是一個遙遠的未來,它正在發生,而且影響已經開始浮現。如果我們再不積極應對,台灣的未來將會是:
- 勞動力崩塌,經濟失去動能: 國發會預估,台灣15到64歲的青壯年人口,到2070年將只剩下不到700萬人,減幅高達57%。這意味著,我們的工廠、服務業、科技業,都會面臨嚴重的缺工問題。當勞動力不足,生產力就會下降,經濟成長自然停滯,甚至萎縮 。
- 社會保險體系面臨破產: 勞保、勞退、健保,這些我們賴以維生的社會安全網,都是靠年輕世代繳費來支撐的。當青壯年人口銳減,老年人口卻不斷增加,撫養比飆升,這些基金將面臨嚴峻的破產危機 。未來,我們可能要面對更高的保費、更低的給付,甚至制度崩潰的風險。
- 「夾心層」壓力爆棚: 到2070年,撫養比將衝上114.6,這代表每100位青壯年人口,要負擔約115位老人和小孩 。這會讓中壯年勞工背負沉重的雙重照顧壓力,既要養小孩,又要顧長輩,生活壓力大到喘不過氣,更別說結婚生子了。
- 許多行業消失,城鄉差距擴大: 少子化會讓部分行業因需求減少而面臨淘汰,例如長照、教師、保母、嬰幼兒商品業、傳統製造業、零售與建築業等。同時,人口會更集中在都會區,偏鄉地區將面臨人口流失、產業凋敝、交通與基礎設施斷鏈的惡性循環,城鄉差距會越來越大 。
- 創新能力停滯,國家競爭力下降: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低生育率會導致新想法和創新人才的減少,這可能扼殺創新,導致經濟停滯。當一個國家缺乏年輕的活力和創新的思維,其國際競爭力自然會大幅下降。
這些都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社會厭童嚴重,政府「不當一回事」?
有關「厭童」現象,我這個新手媽媽心有戚戚焉。從咖啡館貼出「兒童禁入」公告,到高鐵上孩子吵鬧引發衝突,類似此類新聞層出不窮。兒福聯盟的調查也顯示,近六成家長外出時倍感巨大壓力,近四成家長在公共場合遭遇白眼、責備等不友善對待 。
這種「厭童」情緒,其實反映了社會結構的深層矛盾:
- 「孩子缺席」導致包容度下降: 台灣生育率持續下滑,新生兒數連年下降。這導致社會大眾與孩子的互動頻率越來越低。兒盟調查發現,近半數民眾每週接觸孩子的時間不到兩天,甚至有25.2%完全沒有與孩子相處的經驗 。當人們與孩子相處越少,對孩子行為的理解和包容度就越低,更容易將孩子哭鬧等行為歸咎於「家教差」,而不是孩子天性。
- 育兒家庭成為「非主流」: 隨著少子化加劇,育兒家庭反而成為台灣社會的「非主流」家庭。這讓帶孩子出門的家長感到焦慮不安,常常感受到無形的壓力。
- 政府的「看得到吃不到」政策: 你說政府「無視少子化不當一回事」,這句話雖然有點重,但確實反映了許多家長的心聲。政府確實提出了「0-6歲國家一起養」等政策 ,也增加了育兒津貼、托育補助,甚至擴大了彈性工時的適用範圍 。
- 然而,問題出在「執行面」和「社會氛圍」:
- 「安心的」托育機構不足: 雖然政府說要增加公共化幼托服務,但層出不窮的虐嬰性侵案件,許多家長仍然面臨「找不到安心托育」的困境,導致這些政策「看得到吃不到」。
- 職場不友善: 儘管有育嬰假和彈性工時,但許多職業婦女仍感到工作和育兒難以平衡,甚至擔心影響職涯,這顯示職場文化和雇主態度仍有待改善。
- 社會包容度低: 即使政府有政策,但如果社會大眾對育兒家庭缺乏同理心和包容,家長帶孩子出門依然會感到巨大壓力 。立委陳培瑜本身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認為政府鼓勵生育,但整體社會對孩子不夠友善,民眾容易把不滿轉嫁到媽媽身上 。
所以,政府並非完全「無視」,而是其政策的力道、廣度、深度,以及社會文化轉變的推動,都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做做樣子的生育政策,更是能真正落實、讓家長有感的支持,以及全社會對孩子的理解與包容。
VII. 藍白兩黨,你們的政策還可以更好!我的超前部署建議
台灣面臨這麼嚴峻的少子化挑戰,藍白兩黨都提出了各自的政策主張,試圖回應社會對生育支持的期待。身為一個關心台灣未來的媽媽,我對這些政策進行了評估,並提出以下更為優化的建議:
為了有效應對少子化危機,並建構一個真正友善的生育環境,我這個新手媽媽,提出以下更為優化的政策建議:
1. 產假制度的全面改革:別再讓雇主單獨買單!
- 延長強制產假並由政府或社會保險負擔薪資:把強制產假延長到至少14週,符合國際勞工組織的最低標準 。最關鍵的是,新增週數的薪資應該由政府或社會保險基金全額負擔,或大幅提高政府補助比例。這將有效降低企業的直接成本,從根本上減少職場對育齡女性的歧視誘因,並與國際上主流的社會化成本模式接軌。
- 確保薪資替代率的實質性:檢討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投保薪資」上限,或引入更高比例的實質薪資替代率,使其更接近勞工的實際收入。這能確保高薪勞工也能安心請領育嬰假,避免因為經濟考量而放棄育兒或離開職場,有助於留住高階人才。
2. 強力推動男性育兒參與:
- 設立「父親配額」的強制性育兒假:借鑒北歐國家(例如挪威、瑞典、冰島)的成功經驗,設定一定比例的育兒假為「父親專屬配額」,並採「使用即休假」原則,而且不可轉讓給母親 。這項強制性政策能有效鼓勵男性請假,共同承擔育兒責任,進一步消除職場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並促進家庭內部的性別平等。
- 提高男性陪產假天數與薪資負擔:考慮將陪產假天數延長到20天,就像韓國的最新政策一樣 。同時,應該將陪產假薪資由政府全額補助,鼓勵父親在產後關鍵期深度參與育兒,減輕母親的初期負擔。
3. 完善彈性工時與托育服務:讓工作與育兒不再是天秤兩端!
- 擴大彈性工時適用年齡與報酬:將彈性工時的適用子女年齡從現行的3歲延長到6歲,以銜接學齡前兒童的照護需求 。同時,應該研議對減少工時的部分給予部分薪資補貼,以實質減輕家長因為工時減少而造成的收入損失。
- 大幅增加公共化托育供給:大力擴建公共化托嬰中心和幼兒園的數量和覆蓋率,並提升托育品質,降低家庭托育成本,解決家長「找不到安心托育」的痛點 。
- 發展多元托育服務:發展更多元、彈性的托育模式,例如夜間托育、假日臨托、居家托育支援等,以適應不同家庭的作息與需求 。
4. 強化經濟支持與住房政策:讓年輕人敢生、養得起!
- 提高育兒津貼與生育獎勵金:檢討現有育兒津貼和生育獎勵金的額度,使其更具吸引力,並考量與物價、薪資水平連動,確保其能實質減輕養育子女的經濟壓力 。
- 針對育兒家庭的住房優惠:優先提供育兒家庭社會住宅、租屋補貼或購屋低利貸款,緩解高房價對生育意願的抑制作用 。
5. 建立跨部會協調機制與社會文化轉變:政府當靠山,社會更友善!
- 設立高層級人口發展委員會:建議行政院設立一個高層級的跨部會委員會,整合教育部、內政部、衛福部、勞動部等相關部會資源,統籌規劃生育、托育、教育、勞動、社福等政策,確保政策的連貫性與有效性 。
- 推動性別平等文化:透過公眾教育和職場文化倡議,改變傳統的性別分工觀念,鼓勵家庭內部的共同育兒與職場的性別友善氛圍。這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
VIII. 結論與展望:台灣,我們值得更好的生育未來!
台灣所面臨的少子化問題,是多重結構性因素長期交織的結果,而產假制度的不足僅是其中一環。
綜上討論,台灣現行8週的強制產假與國際勞工組織(ILO)建議的14週最低標準存在顯著差距,尤其在薪資負擔模式上,台灣主要由雇主承擔的模式,與國際上普遍由社會保險或公共資金負擔的趨勢背道而馳。這種成本轉嫁機制,正是導致職場對育齡女性產生隱性歧視的根本原因。
國際經驗明確指出,延長帶薪產假並將其成本社會化(由政府或社會保險負擔),同時透過強制性機制(如「父親配額」)鼓勵男性共同育兒,不僅能有效保障母嬰健康,更能顯著提升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工資和留職率,從而對國家經濟發展產生長期的正面效益。將生育支持政策視為一項對國家人力資本的投資,而非單純的企業成本,是扭轉少子化趨勢的關鍵思維轉變。
解決少子化問題不能僅依賴單一政策,而必須是一套環環相扣的「政策組合拳」。這套組合拳應包含:延長並社會化成本的產假與育嬰假、強力推動男性育兒參與、大幅增加公共化托育服務供給、提供更具彈性的工時選擇、強化經濟補貼與住房政策,並建立高效的跨部會協調機制。
同時,社會觀念的轉變亦不可或缺。駁斥「沒那個能力不要生孩子」的謬誤,強調生育是社會的共同責任和公共利益,政府應扮演更積極的「靠山」角色,為所有願意生育的家庭提供堅實的支持。
展望未來,台灣政府應有魄力地借鑒國際成功經驗,並結合台灣的特殊國情,推動更全面、更具前瞻性的生育支持政策。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扭轉少子化趨勢,為台灣的永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社會與經濟基礎。台灣,我們值得更好的生育未來,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