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帶來希望,但提醒我們更多
中研院最近公布「癌症登月計畫」的最新成果。研究團隊找到了肺腺癌的關鍵機轉,也鑑定出多環芳香烴、亞硝胺等環境因子會在基因裡留下突變痕跡。這些名字聽起來陌生,但背後的意思很直接:空氣污染、交通廢氣、廚房油煙、焚香、加工肉品,甚至烤焦的肉,都是日常生活裡會遇到的致癌物。
研究還發現,有些雖然被診斷為早期的肺腺癌患者,分子特徵卻和晚期相似,復發風險特別高。未來,透過分子檢測與精準治療,就能更早挑出高風險群,加強追蹤與治療。這對醫療體系和患者都是突破。生活痕跡,最後會反映在身體上
作為一個經歷過癌症的人,我在替這個進展感到欣慰的同時,也會想,如果時間能倒轉,我希望自己能在病變發生前,就更早開始專注於健康。因為當確診發生時,身體早已承受了太多年的累積。
我常常想起自己生活中的習慣。家裡是開放式廚房,我經常在緊閉門窗的情況下煮飯,油煙久久不散。平常也會點線香,覺得那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事後才明白,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其實和飲食中的油糖、長期壓力、睡眠不足一樣,會在身體裡留下痕跡。
科學家用「基因突變痕跡」來描述,而我寧可把它理解為「生活痕跡」。我們的細胞,會忠實記錄每天的習慣。當日復一日的行為累積到一定程度,疾病就會在某一刻浮現出來。
孩子的健康,提醒我們問題更早就開始
這幾天,在家長群組裡又看到有小朋友確診糖尿病。疫情後,學童肥胖率回到十幾年前的高檔,即使這兩年稍微下降,如今仍然是每四個孩子裡就有一個過重或肥胖。
這個數字對我來說特別刺眼。十二年前,我在工作時曾參與過一個兒童健康計畫,當時的數字和今天幾乎一樣。十多年過去,醫療進步了,社會意識也提高了,但孩子們的代謝健康,依舊沒有真正改善。這說明問題不是突然出現,而是從小就在一點一滴累積。
癌症、糖尿病、肥胖:同一條線上的問題
把這些現象放在一起看,就會發現癌症、糖尿病、肥胖,其實都在同一條線上。它們的共通點是「代謝失衡」。研究也指出,慢性發炎、肥胖與胰島素阻抗,都可能增加癌症風險。這並不是說代謝症候群就等於癌症,而是提醒我們:當代謝長期失衡時,細胞承受的壓力與損傷會更高,疾病就更容易浮現。
孩子們的肥胖,成年人長年的壓力與睡眠欠債,餐桌上的飲食選擇,這些生活細節在細胞裡留下了記錄。當我們以為「只是胖一點」或「只是累一點」時,身體可能早已在改變基因藍圖,直到某一天以疾病的方式顯現。
改善身體代謝,比登月更近的選擇
科學家在登月,醫學不斷往前走。但癌症,從來沒有那麼遙遠。它不只是科研突破的題目,而是此刻就與我們生活綁在一起的現實。
我不是專家,也不是要替醫學下結論,而是分享一個曾經走過病程的人,回望後才明白的事:大環境或許難以改變,但至少我們能選擇日常。少一點油煙,多一點運動;少一些壓力,多一些睡眠。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調整,或許才是我們能真正防癌的第一步。如果醫學突破是一場登月,那麼我們的日常選擇,就是能不能啟程的發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