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談一次失敗的經驗,你學到什麼?」
這是一道面試常見的經典題,能迅速看出一個人的責任感。
大多數人會反思自己,講出某個失敗案例,解釋怎麼調整,怎麼避免重蹈覆轍。少數人則會說:「都是別人的錯。」或者「我不應該那麼相信別人。」
心理學研究裡,自戀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和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都有一個共通特徵:問題永遠不在自己,而是在別人。
這個問題,不只用來看面試者,也能用來檢視職場的管理者。
不談「失敗」,只檢討「員工」
試著想一個場景:
公司正在開會,老闆要檢討業績不佳。
正常的檢討,應該會先釐清策略是否有誤、市場環境是否變化、資源配置是否不足。
但自戀型的老闆,開口往往是:「你們沒有落實我的想法。」「其他品牌的產品差多了,為什麼做不出成績?」
在他眼裡,錯誤永遠出在別人身上,從不會出在自己決策裡。當這種心態遇上自戀型人格,結果往往更糟。
因為在心理機制上,自戀者沒有「反思」這個功能。他們不認為錯誤是自己造成的,因此也從不需要修正。
聰明員工檢討自己,自戀型老闆只會檢討你
很多上班族不一定意識到,自己正在被「心理操控」(PUA)。自戀型慣老闆最擅長的,就是把責任轉化成話術,讓員工懷疑自己。
自戀型慣老闆的五大 PUA 話術
- 「之前的人都做不好,你要證明自己比較強。」
表面像是激勵,實際上是比較陷阱。永遠有人被拿來當反例,你不可能贏。 - 「我交代的很清楚,是你沒理解。」
把模糊的指令,轉化成員工的責任。下次你會更緊張,拼命揣摩他的心思。 - 「這件事失敗不是策略問題,是你執行不力。」
永遠都是員工的錯,決策從來不會被檢討。久而久之,你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無能。 - 「我們公司一向都是這樣做,你不要質疑。」
把權威包裝成「傳統」或「規矩」,讓反思和創新顯得像冒犯。 - 「你要感謝公司給你這個機會。」
把工作合理化為一種恩惠,讓你覺得自己是「被施捨」,而不是「勞動付出」。
這些話術的殺傷力,在於它們不會一次就擊垮你,而是長期累積,讓人逐漸懷疑自己。
在這樣的文化裡,會發生什麼?
第一步,員工開始自我懷疑。
第二步,優秀的人才選擇離開,因為他們無法在錯誤分配的環境中發揮。
第三步,留下來的人逐漸內化老闆的說法,失去判斷力,只剩服從。
表面上,公司好像很穩定,因為沒有人挑戰老闆。
實際上,公司進入一種惡性循環:問題從不被解決,人才卻一批批流失。
這就是自戀型領導者的盲點,製造出一個「永遠正確的假象」,代價是組織的長期衰退。
你身邊也有慣老闆嗎?
以下是一份檢視清單,幫助你盤點:
- 開會時,他檢討問題的方式,會不會只怪人,不談決策?
- 他對「前一個員工」的評價,是否永遠都是負面的?
- 他給的指令是否常常模糊,卻反過來責怪你理解不夠?
- 當你提出不同意見時,他會打壓,還是願意傾聽?
- 他是否常強調「公司給你機會」,而不是「員工創造價值」?
如果以上有三項以上符合,那你可能正在一個自戀型慣老闆的體系裡工作。
那該怎麼辦?
老實說,遇到這樣的老闆,沒有完美解法。
因為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有些人會選擇留下來,把這當作修煉場。
但更多人會發現,這樣的環境無法長久,因為成長的空間被壓縮,心理耗損遠超過收穫。
長期下來,公司只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錯誤總是別人的,決策永遠正確。 問題得不到解決,人才也不會留下。
結語
那道經典的面試題,本來是用來測試應徵者的責任感。
但當我們把它反過來放在老闆身上時,答案往往更清楚。
一個只會怪別人的老闆,不只是人格特質的展現,更是一個組織文化的警訊。
而你能做的判斷很單純——要不要在這樣的循環裡繼續消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