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SBTi 儘管處在轉型期,持續在更新標準;但全球各地的企業選擇註冊,登錄淨零目標的數量顯著成長。
就統計數字而言,中國企業的登記數量成長最快。可見由品牌企業端啟動,要求供應鏈上游一起進行淨零措施所引發的產業現象有效,並且持續運作中。
新聞原文連結請參考。企業淨零承諾暴增 227%, SBTi 標準收緊推動加速
全球企業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擴大氣候承諾。根據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 的數據,在過去 18 個月內,同時訂定短期與長期淨零目標的公司數量增加了 227%。
僅設定短期目標的企業也成長近一倍,達到 97%。這股浪潮凸顯了企業對氣候責任態度的劇烈轉變,特別是在高排放產業,如工業、非必需消費品與原材料。
數據顯示,氣候承諾已不再是邊緣議題,而是逐步融入企業的核心戰略,進一步影響投資人決策、供應鏈運作,以及整個產業格局。
為什麼企業紛紛選擇「科學基礎目標」?
所謂「科學基礎目標」(science-based targets),能讓企業的減排計畫符合《巴黎協定》 1.5°C 的路徑,確保行動緊跟最新氣候科學。對企業而言,這不只是環保宣示,更是一套可靠的減碳方案,同時能降低長期營運風險。
根據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 的估算,若依循這類科學路徑,到 2030 年全球可省下高達 1.5 兆美元的氣候相關支出。換句話說,扎實的氣候計畫就是一種財務優勢,能幫助企業省錢、控管風險、提升效率,並加速邁向低碳轉型。
除了經濟效益,市場壓力也是關鍵。投資人和消費者愈來愈要求透明且可信的減碳承諾,擁有 SBTi 驗證目標的企業,在市場上往往被視為更值得信賴。
數據印證了這點:2023 年,具備 SBTi 驗證的企業占全球市值 39%,到 2024 年攀升至 41%,其市值增長達 16%,明顯優於全球 GDP 的 11%。這不僅提升企業聲譽,也讓品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SBTi 執行長 David Kennedy 說得直白:「把氣候行動納入商業策略,不只維持競爭力,更能讓企業搶先抓住低碳經濟帶來的新機會。」
趨勢也正快速升溫。2023 年,僅 17% 的經驗證企業承諾淨零;到 2024 年底,比例已躍升至 33%。進入 2025 年,上半年就有超過 1,400 家企業宣布淨零目標,占所有採用科學基礎目標企業的 38%。
2027 年新版規範:更嚴標準上路
到 2027 年,SBTi 將推出新版標準,對企業如何設定與揭露減碳目標提出更嚴格要求。此舉目的在於避免「漂綠」疑慮,並確保企業行動與最新科學進展保持同步。
修訂重點鎖定三大方向:
- 數據可信度:企業必須拿出更具說服力的證據,說明如何監測並揭露排放數據。
- 目標範圍:大多數企業已將範疇三納入目標,而這部分通常占其碳足跡逾 70%。新版規範將確保這項要求不但維持,更需執行得更一致。
- 目標更新:企業須每五年檢視並調整目標,以確保仍符合科學依據。
此外,新框架還規定企業需公開標示目標狀態,是「仍在執行」、「已更新」還是「已撤回」。更高透明度不僅強化問責,也讓跨產業比較進展更為清晰。
亞洲低碳加速跑:中國衝在最前線
根據 SBTi 最新報告,亞洲企業的氣候承諾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攀升。過去一年半,區內具備驗證目標的公司數量成長 134%,明顯快於全球平均。
其中,中國表現最為突出。短短 18 個月內,中國設定科學基礎目標的企業,從 137 家暴增至 450 家,增幅高達 228%。成長主力來自全球供應鏈的核心產業,包括製造、建築與原材料。
其他亞洲經濟體也不落人後。政府政策壓力、出口市場要求,以及投資人的期待,正推動更多企業加入行列。大型企業更進一步要求供應商跟進,形成由上而下的連鎖效應,擴散至本地與全球供應鏈。
這一趨勢意味著,亞洲將成為全球低碳轉型的關鍵力量。身為全球最大的製造中心之一,亞洲的減碳行動直接左右世界的排放表現。
範疇三聚焦:最棘手的排放挑戰
科學基礎目標的推動,已在實際排放數據上產生影響。取得驗證的企業必須全面處理範疇一(自有能源使用)、範疇二(購電與間接能源)以及範疇三(供應商與客戶活動)排放。
其中範疇三最具挑戰,因為它平均比直接排放高出 11 倍。也正因如此,全面納入價值鏈的減排策略,才能帶來真正的碳減量。
目前已有 96% 的驗證企業把範疇三列入計畫,意味著減碳不僅止於公司本部,更延伸到整個生產與物流體系。
隨著標準逐步收緊,企業將需要強化排放揭露、攻克更難削減的碳源,並提高透明度。這些進展不只推動全球脫碳,也能讓企業降低浪費、節能增效,並在長期維持韌性。
華爾街與氣候行動的交會:投資風向轉變
企業紛紛提升氣候與淨零承諾,正悄悄改變金融市場格局。對投資人而言,那些擁有清晰、科學驗證氣候目標的公司,風險更低,也更符合 ESG 投資標準,自然成為資金追捧的標的。
這股潮流同時推升碳市場需求。即使積極減排,許多企業仍難以完全避免範疇三排放,因此越來越依靠高品質碳權來彌補缺口。
根據 World Bank 預估,到 2030 年,自願性碳市場規模可能突破 500 億美元,而這其中相當一部分將來自遵循 SBTi 標準的企業。
率先行動的地區——像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不僅能加速減碳,也將享受經濟紅利,包括綠色科技與潔淨能源領域的大量新工作。
展望未來:邁向淨零的清晰路徑
近短期與淨零目標的採用率在短短時間內激增 227%,意味著企業已不再拖延氣候行動。過去高排放的工業、原材料等部門,如今反而成為減碳轉型的先鋒。
隨著 2027 年新版標準逼近,外界要求將更嚴格。企業必須確保數據透明、全面追蹤價值鏈排放,並持續更新目標。能做到的企業,不僅能實質貢獻全球減碳,也能在低碳經濟中搶占領導地位。
前路已相當明確:今日果斷採取行動的企業,將主導未來的商業戰略、資金流向與供應鏈走向。它們不只是減少碳排放,更在為一個永續、淨零的全球經濟打下基礎。
但若進展緩慢,地區或產業恐將失去競爭優勢。因為全球買家與投資人,愈來愈傾向選擇與氣候目標一致的合作夥伴。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SBTi金融業淨零新標準:FINZ解析、衝擊與未來展望
《SBTi 淨零標準 V2 草案》釐清碳權角色
SBTi 轉型重啟,擴大企業淨零承諾版圖
SBTi 淨零標準 2.0 草案整理說明
SBTi《淨零標準 2.0》:碳移除新規範與挑戰
SBTi 淨零標準更新,最可能發生變化的是什麼?
CCS 如何成為淨零排放的關鍵推手?
微軟採購永續林業管理碳權,為企業淨零立下新標竿
淨零之路的資金挑戰:碳移除專案融資指南
歐盟淨零產業協議,同時推動產業競爭力與去碳化
沃爾瑪財報亮眼,淨零轉型卻遇阻
HSBC 推遲淨零目標至 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