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工程類碳移除專案在實際開始運作前,需要耗費大量能資源進行建設;而這段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計算與否,將大幅影響整體專案碳權量。
對於這些先期建設的隱含排放,當前各家標準機構並沒有一致標準,將有可能導致這些所謂的幽靈碳權產生。屆時如果有眾多專案爆發醜聞,那市場信心想必也會大幅受到打擊。
報導原文網址連結請參考。Meta 與 Calyx Global 警告:工程化碳移除恐釋出「幽靈碳權」
碳移除正成為全球氣候行動的焦點工具。許多企業與政府投入 engineered carbon dioxide removal( eCDR )計畫,希望用來抵銷那些難以削減的排放。由於能提供長期且穩定的碳儲存,這些計畫在自願碳市場中常被視為「安全標的」。
但 Meta 與 Calyx Global 最新報告卻點出重大隱憂:不少 eCDR 計畫忽略了 embodied emissions,也就是建設與營運設施時所產生的「碳債」。其中包括建材生產、設備運轉到基礎設施興建所需的能源消耗。
部分登錄機構甚至將這些排放剔除,或以攤提方式處理,導致碳權在尚未帶來真正減排效益之前就已核發。一旦計畫中斷或失敗,這些碳權便淪為「幽靈碳權」,對氣候毫無實質幫助。
報告呼籲,相關制度必須立即改革,包括:
- 建立完整的前期排放盤查
- 提高資訊透明度
- 強化各登錄機構間的規範一致性
隨著 eCDR 碳權交易量創下新高,市場風險也正急速升溫。
工程化碳移除熱潮正加速升溫
所謂 engineered carbon dioxide removal( eCDR ),是一系列技術,用來直接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並將其安全儲存長達數百年。
與造林( reforestation )等自然型解方不同,eCDR 著重於長效且可驗證的碳移除。其方式包括 direct air capture( DAC )、biochar、bio-oil、enhanced mineralization,以及 biomass carbon removal and storage( BiCRS )。這些方法雖需高能耗與巨額投資,但被視為實現淨零的關鍵,因為它們能確保碳的永久封存。
近年來市場需求急遽升高。根據 cdr.fyi 的統計,eCDR 的未來交付合約在 2022 至 2023 年間成長了七倍,2024 年再度幾乎翻倍,達到 820 萬噸碳權。進入 2025 年,已額外成交 2,500 萬噸碳權,其中 Microsoft 走在最前端。相較之下,afforestation 等傳統自然型碳權的交易則明顯降溫。這股趨勢使得市場對工程化方案更為青睞。
買家看重 eCDR 的持久性與技術可驗證性,但若缺乏對 embodied emissions 的完整盤算,這些碳權的可信度將受到質疑。
報告指出,一旦計畫提早終止,這些「碳債」恐永遠無法償還,市場將被充斥所謂「幽靈碳權」——那些實際上從未發生的碳移除。
隱含排放常被低估
在碳市場中,最常被追蹤的是 process emissions,例如運轉設備時的能源使用,這些數據能即時監測。但對於 embodied emissions,處理方式卻大不相同:有些登錄機構選擇忽略,另一些則允許專案方以多年攤提的方式計算。
結果是,即便專案在初期仍屬於淨排放,卻能提前發放碳權。舉例來說:
- 一個生物炭專案的隱含排放,可能等於其首年碳權的兩成。如果這些排放被平均分攤多年,專案就能立刻出售碳權,好像已經完成減排;但事實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未減少。
- 一座需要龐大基礎建設的 DAC 設施,往往要數年才能真正達到碳收支平衡。如果專案提前中止,那麼它最初發放的碳權就已經高估了實際效益。
這種會計落差,對買家而言是一大風險。他們以為購買的碳抵換能立刻發揮作用,卻可能只是「帳面上的減排」。報告直言:
「這讓買方難以判斷專案何時真正開始產生大氣層效益……在攤提期結束前,專案發放的碳權會超過實際移除量。只有當這些被過度核發的移除量補償完成,真正的效益才算到位。」
碳權標準各自為政 投資人難判斷
白皮書指出,各大碳權登錄機構在規範上分歧明顯,導致市場難以維持透明度:
- 完全不計入: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 )、American Carbon Registry( ACR )與 Climate Action Reserve( CAR )皆不要求納入 embodied emissions,導致碳權普遍被高估。
- 僅設預設值:Carbon Standards International 採取小幅「預設扣減」,卻未依據專案實際數據。
- 允許長期攤提:Gold Standard、Puro.Earth 等雖規定必須核算,但允許排放在數十年間分攤,結果是專案能在尚未達到淨負排放前多年持續發放碳權。
- 前期核算可選:Isometric 則是唯一提供「前期扣減」選項的機構,這能確保最高的完整性,但使用者寥寥可數。
由於標準不一,碳權市場呈現「拼裝式規則」,不僅增加投資人與買家的不確定性,也削弱市場的可信度。
「幽靈碳權」風險浮現
所謂「幽靈移除」( phantom removals )並非空談。一旦專案把建設期的 embodied emissions 攤提多年,但卻提前終止,這筆「碳債」將永遠無法償還。問題是,這些已經出售的碳權仍會在市場上流通,讓買家得以宣稱自己完成了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減排。
以一個假想的 eCDR 專案為例:設施每年移除 1,000 公噸 CO₂,但同時有 400 公噸的運轉排放,建設期更累積了 2,000 公噸的隱含排放。如果這些排放被分攤到 10 年,專案每年就能對外宣稱「淨移除 400 公噸」。然而,大氣層最初承受的卻是「碳債」:專案頭三年仍是淨排放者。在這段期間核發的碳權,被高估程度可達三倍,要到第十年才真正平衡。
這種帳面與現實的落差,不僅削弱碳市場的信任度,也讓倚賴這些碳權來達成氣候承諾的企業面臨形象風險。對 Microsoft 與 Meta 這類重視公信力的企業而言,若被揭露購買的只是「幽靈碳權」,其淨零承諾也將大打折扣。
改革刻不容緩
Meta 與 Calyx Global 在白皮書中直指,若要確保工程化碳移除( eCDR )碳權的公信力,市場必須立即展開改革:
- 前期完整核算:所有建設期的 embodied emissions,必須在首個報告期一次性扣除。
- 全生命周期透明:公開專案從建設、日常維護到最終退役的完整排放數據。
- 買方保障措施:提醒買家應更謹慎,調整自身減排聲稱以涵蓋未被核算的排放,或搭配其他具持久性的碳權使用。
- 登錄機構標準化:要求各大登錄機構統一規則,並廢除將排放攤提多年、延後實質效益的作法。
報告同時建議,買方應主動要求更多透明資訊,並可延後使用碳權,直到專案真正達到淨移除。另一個方法是「碳權堆疊」( stacking credits ),以分散和降低潛在風險。
淨零時代的核心課題:可信度
在全球邁向淨零的進程中,工程化碳移除( eCDR )已被視為關鍵一環。Science-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 )早已凸顯其角色,而來自企業的需求也正快速攀升。不過,這些技術往往耗能龐大、依賴重型基礎設施,隱含排放( embodied emissions )可能占其排放足跡的相當部分。
碳市場已無法承受另一場如同過往爭議般的信任危機。唯有現在就修正 embodied emissions 的核算方式,才能讓登錄機構與買家確保 eCDR 發揮真正效益,而不是再製造更多「可疑碳權」。
Meta 與 Calyx Global 的報告提出明確警告:若繼續忽略隱含排放,市場恐將被幽靈碳權淹沒。隨著 eCDR 交易量創新高,確保透明與可信度已是刻不容緩。未來的出路,在於前期完整核算、登錄機構規則的一致化,以及買方更謹慎的審視。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2025 年 CDR 市場爆發:生質能領跑、耐久型碳移除崛起
2025年全球十大碳移除領導企業
英國啟動全球首個受監管碳移除市場
Gold Standard 碳移除標準完整指南
2025 高品質碳移除專案報告:微軟與 Carbon Direct 合作制定 CDR 評級準則
碳礦化技術:捕捉與封存二氧化碳的潛力與挑戰
2025年碳捕捉與封存(CCS)技術發展現狀
海水淡化與碳移除的黃金組合:創造技術、成本與環境三贏效益
Verra與Hedera攜手:區塊鏈技術加速碳市場數位轉型
直接空氣捕捉 (DAC) 技術:現況、類型、挑戰與未來展望
植樹偏見如何阻礙其他碳移除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