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pter 3|內容分類設計:打造能持續擴充的內容架構
✍ 開場段
如果說選題幫我決定「今天要寫什麼」, 那分類,就是幫讀者搞懂「我到底在寫什麼」。分類不是技術問題,是邏輯與結構的呈現。
分類設計得好,就像一張清楚的地圖—— 不管是剛認識我的新朋友,還是長期訂閱的老讀者, 都能迅速看出:我擅長哪些主題?該從哪裡開始讀起?
❓為什麼分類這麼重要?
很多人寫文章是「想到什麼寫什麼」,
但只靠靈感,是無法累積起個人品牌的內容資產。
我後來發現,分類的好壞,決定了我的寫作是否能擴充、複用與變現。
分類設計,對內容創作者來說,不只是「整理寫過的東西」, 而是從一開始就幫自己做清楚的定位。
來看看分類設計能帶來什麼改變👇:
📌 讓讀者一眼看出我的主題與價值
分類像是我的「主打標籤」,讓人三秒內理解我關注哪些領域。
📌 幫我建立主題權威性
當某個分類累積了十幾、甚至幾十篇內容,自然會在讀者心中建立專業形象。
📌 讓內容更容易被再利用、串接與包裝
我可以用一個分類下的內容,製作懶人包、免費資源包,甚至變成課程或電子書。
📌 加速長期經營與產品延伸
當我要經營專欄、推出主題式訂閱、開線上講座時,分類能馬上提供清楚結構。
🧠 三種常見分類邏輯:找到適合你的方式
不同內容風格,適合的分類邏輯也不同。
我歸納出三種最常見也最實用的分類方式,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創作內容來選用,甚至混搭運用。
① 主題導向型-專業知識型寫作-例:行銷策略、時間管理、創業實戰
② 人物導向型-針對對象、經驗分享-例:給新手寫作者、給自由工作者、創作者訪談
③ 情境導向型-聚焦生活情境或問題工作-例:低潮怎麼辦、靈感枯竭時、每月回顧
📌 提醒:分類最多不超過三層。
我自己用過超過五層的分類系統,後來發現會讓讀者迷路,自己也很難維護。 最多三層,就已經能提供足夠的細節與彈性。
🛠️ 畫出你的內容分類地圖:一步步來
分類地圖,不只是「把舊內容整理一下」,
而是幫我看清楚內容的全貌,進而決定接下來的發展重點。
我會這樣進行分類設計:
第一步|盤點我寫過的內容
👉 問自己:
- 我目前寫過的主題有哪些?
- 這些主題可以歸納成哪些類別?
- 哪些文章最受歡迎?最常被轉發?
- 哪些是我真正想持續寫的?
第二步|預想未來想寫的主題
👉 提前思考:
- 我未來三個月、六個月想寫什麼?
- 有哪些主題可以往產品/教學/專欄延伸?
- 我希望大家怎麼認識我?
第三步|定義分類架構(主分類 × 子分類)
我會先設定 3~5 個主分類,每個主分類下再設 2~3 個子分類。
分類名詞最好簡潔、讀者一看就懂,避免用過度抽象的名詞。
🧩 舉例:
- 主分類:內容經營術
- 子分類:選題技巧、分類設計、標題優化
- 主分類:自由工作生活
- 子分類:接案經驗、遠距工作、時間規劃
- 主分類:創作與內在探索
- 子分類:靈感養成、創作低潮、自我回顧
這些分類可以直接應用在方格子、Notion、部落格、IG 精選分類等地方,
讓每個平台的內容邏輯一致。
✅ 小練習:一句話定義你的內容定位
請試著回答以下句子:
我的內容可以分成這幾個主軸:、、____。
這些分類有助於讓讀者更清楚我在「____」方面的價值。
這個練習,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重要。
它不只是分類設計的起點,更是你對個人品牌的初步定義。
🎯 這就是你的「一級分類系統」。
一旦這幾個主軸穩定下來,你的選題、主題延伸、系列規劃,都會更清楚、具備策略性。
🔁 延伸應用:分類系統能怎麼幫助我?
- 將同分類的文章打包成「電子報系列」或「主題週」
- 製作分類專頁或 Notion 索引,讓讀者自行探索
- 發展分類對應的教學資源、產品模組
- 評估哪些分類值得加強、哪些可以收斂
- 回顧過去寫作脈絡,找到轉型或深化的切入點
分類系統不是靜態的,而是會隨著你創作的進程持續微調的。
我每季都會重新看一次分類地圖,調整順序、命名與方向。
📌 小結:分類,是我內容經營的骨架
分類,不只是「為了整理」,而是「為了長大」。
當我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內容分類系統, 寫作這件事就變得更清楚、更穩定,也更能累積出長期的價值。
不管你是剛開始寫、或已經寫了一年兩年,
都值得花時間,畫出屬於你的那張分類地圖。 這張圖,會幫你走得更遠、也更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