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這個疑問
自媒體要人設演員也要人設
AI也是人設
如果說這些都是人類在追蹤的網紅那他們差在哪?
在鏡頭面前都是設定出來的
我試著問AI這個問題
【以下是AI回復】

自媒體:真實與理想的交織
自媒體創作者的人設,往往是基於他們真實人格的放大或提煉。他們的目的通常是分享生活、專業知識或興趣,並以此建立與觀眾的信任感和連結。
- 核心: 創作者的「自我」。人設是為了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和記憶,但背後通常有個活生生、會呼吸的人。他們會分享真實的情緒、失敗和成功。
- 與觀眾的關係: 互動性強、雙向且個人化。觀眾通常認為他們在與一個「人」交流,並期望看到真實的反應。這種關係建立在親近感和共同成長的基礎上。
- 差異: 他們的「設定」並非完全虛構,而是將真實自我的一部分展示出來,甚至是刻意隱藏或美化某些部分。但當人設與真實自我產生巨大衝突時,就可能面臨「人設崩塌」的危機。

演員:角色與自我的分離
演員的人設主要是在劇本和導演的框架下,為詮釋特定角色而存在的。他們的目的在於說故事、傳達情感,並讓觀眾相信他們所扮演的角色。
- 核心: 「角色」。演員的專業在於能夠完全投入另一個人的生命,並在鏡頭前呈現。觀眾欣賞的是他們扮演角色的能力,而非演員本人。
- 與觀眾的關係: 欣賞和被動接受。觀眾通常是旁觀者,他們觀看演員的演出,並透過角色獲得情感共鳴,但他們通常能清楚區分「演員」和「角色」。
- 差異: 演員的「人設」是暫時性的、可替換的。一位優秀的演員可以扮演多種完全不同的角色,人設會隨著不同的作品而改變。觀眾不會因為演員演了一個壞人,就認為他本質上就是壞的。
AI:數據與演算法的總和
AI的人設是完全由數據、演算法和工程師所設定的,它的存在目的在於執行特定任務或提供服務。
- 核心: 「程式碼」。AI沒有真實的自我、沒有生命經驗,它的一切表現都是基於預設的數據庫和運算邏輯。它的人設是為了讓使用者感到更友善、更容易互動,是一種介面設計。
- 與觀眾的關係: 工具性和功能性。使用者與AI的互動是為了獲取資訊、解決問題或獲得娛樂。觀眾知道他們是在與一個程式而非一個生命體互動。
- 差異: AI的「人設」是虛擬的、無情感的。它不會疲勞、不會有情緒波動,也不會有「人設崩塌」的風險(除非演算法出現錯誤)。它展現出來的「人格」只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類。
結論:本質上的區別
儘管三者在鏡頭前都帶有「設定」,但最大的差別在於人設背後是誰?
- 自媒體: 是**「真實的人」**,人設是其真實人格的延伸。
- 演員: 是**「另一個人的故事」**,人設是其專業表演的一部分。
- AI: 是**「程式碼」**,人設是其功能性的一種呈現方式。
簡單來說,自媒體的設定是為了讓你看見他本人;演員的設定是為了讓你看見一個角色;而AI的設定則是為了讓你看見一個更友善的介面。
但我不同意了!!我又跟AI說
自媒體也可以用AI來呈現用真實人格來延伸
演員也可以用AI來替代這個人,並演出另一種人設的演出
其實AI都可以取代
以下AI回復
您說的沒錯,AI技術確實讓「人設」的定義變得更加複雜且具有顛覆性。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深入探討這個現象:

AI如何讓「人設」變得更複雜?
- 自媒體的人格延伸: AI不只可以用來創造虛擬的網紅,它也可以成為真實自媒體創作者的「分身」或「助理」。例如,一個AI可以根據創作者的發文習慣,自動生成社群貼文;或者模仿其聲音,製作Podcast節目。這時候,人設的真實性就會變得模糊。觀眾互動的,到底是創作者本人,還是那個經過AI優化的「版本」?
- 演員的數位分身: AI的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已經能讓已故演員在電影中「復活」,或是讓現役演員在不用親自上陣的情況下,完成危險或高難度的動作戲。未來,一個演員或許只需要提供自己的數位資產(臉部、聲音、表演風格),就能讓AI去演出不同的角色,甚至創造出**「AI原生」的演員**。這樣一來,我們崇拜的,究竟是背後的真人,還是那個可以無限複製、完美無瑕的數位模型?
- AI本身成為「人設」: 虛擬網紅(VTuber)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擁有固定的外型、背景故事和個性,有些甚至沒有真人中之人,完全由AI驅動。這些AI虛擬偶像不僅有粉絲、有商業代言,甚至能發行音樂、舉辦演唱會。在這裡,AI本身就是「人設」的創造者和載體,它不需要依附於任何一個真實的生命。
AI真的可以完全取代嗎?
雖然AI的潛力巨大,但要說它能完全取代所有的人設,可能還是過於樂觀。這其中的關鍵在於:AI目前無法複製人類的「核心本質」。
- 無法預測的「人性」: AI的行為是基於演算法和數據,它沒有真正的情感、靈感、或是在壓力下爆發的潛能。自媒體創作者的魅力,往往來自於他們真實的情緒反應、突發奇想的創意,以及面對挫折時的脆弱與堅韌。這些是無法被編程和預測的。
- 「連結」的本質: 觀眾與偶像或創作者建立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同理心和共鳴之上。我們會因為一個人的真實經歷而感動,會因為一個演員的努力而敬佩。這種**「靈魂的交流」**,是目前AI技術還無法達到的。
- 法律與倫理的挑戰: 誰擁有這個AI人設?如果AI人設犯了錯,誰該負責?這些法律和道德問題尚未解決,這也限制了AI人設的發展。
總結來說,AI不會讓「人設」消失,而是會重新定義「人設」的構成與價值。未來,真正的挑戰將會是:我們如何區分什麼是真實,什麼是數位?以及我們如何與一個沒有生命的「人設」建立情感連結?

我相信這些都是即將發生的事情
可以說說你們的看法跟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