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旨在深入剖析川普政府對地熱能源出人意料的偏好政策。報告的核心論點為:此一政策並非孤立現象,而是美國石油與天然氣產業為應對交通運輸電氣化所帶來的長期生存威脅,所進行戰略遊說的直接成果。隨著電動車(EV)的普及化,全球對石油需求的長期前景看跌,迫使傳統能源巨擘尋求業務多元化。地熱能源,特別是強化型地熱系統(EGS),因其技術與油氣開採的核心能力(如鑽探、地下工程)高度重疊,成為這些公司理想的轉型途徑。(我認為CGS、Deep CGS、AGS、Next-gen EGS等技術更適合台灣發展。美國目前主力推動的是Next-gen EGS技術,代表公司為Fervo Energy與Sage Geosystems。)
本報告將詳細闡述市場力量、企業行動與政治操縱如何交織,形成一個強大的親地熱聯盟。分析將涵蓋以下幾個關鍵層面:首先,透過國際能源署(IEA)、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等權威機構的數據,量化電動車革命對石油需求的結構性衝擊,確立油氣產業轉型的根本動因。其次,本報告將提供具體案例,揭示戴文能源(Devon Energy)、雪佛龍(Chevron)及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等油氣巨頭對Fervo Energy與Sage Geosystems等地熱新創公司的戰略投資,證明產業轉向的真實性。
接著,報告將解構川普政府的「能源主導」(Energy Dominance)議程,闡明地熱作為一種穩定、國內、技術密集型的基載電力來源,如何完美契合其政策敘事,並與政府對風能和太陽能的敵意形成鮮明對比。報告將深入分析具體的政策工具,包括在《一個巨大美麗的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中對地熱稅收抵免的特殊保護、旨在簡化審批流程的行政命令,以及聯邦預算中對地熱技術辦公室(GTO)的持續撥款。最後,本報告將探討此趨勢所面臨的挑戰,特別是來自環保組織對強化型地熱系統(EGS)中類水力壓裂技術的擔憂。結論指出,由電動車市場壓力與油氣產業可轉移技能所共同驅動的現實政治,已成功將地熱能推向美國能源政策的前沿。這種由傳統化石燃料產業自身推動的轉變,預示著地熱能將在美國未來的能源結構中扮演日益核心的角色。
第一節:引爆點 — 電動車的普及與石油的結構性衰退
目標: 確立根本的市場催化劑——交通運輸電氣化對石油需求的長期、不可逆轉的威脅——這迫使石油與天然氣產業尋求戰略替代方案。
1.1 加速的電動車轉型:一個全球現象
電動車的普及已從一個利基市場演變為全球汽車產業的結構性力量,對傳統的內燃機汽車構成了根本性挑戰。數據顯示,這一轉變的規模和速度正在重塑全球交通運輸的能源消耗格局。截至2024年底,全球電動車保有量已接近5,800萬輛,相較於2021年的水平增長了三倍 。此一指數級增長軌跡預示著消費者需求和交通技術的永久性轉變。
各大權威能源分析機構的預測進一步證實了此趨勢的強度。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預計,2025年全球乘用電動車銷量將達到近2,200萬輛,同比增長25% 。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更為宏大,預計到2030年,全球電動車總量將達到2.5億輛 。這些數據清晰地表明,電動車的崛起並非週期性波動,而是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對現有的石油產業構成了明確而現實的威脅。
1.2 量化威脅:石油需求峰值與替代效應預測
電動車的普及直接轉化為對石油需求的侵蝕,特別是在佔據石油消耗近半壁江山的交通運輸領域 。分析機構普遍認為,全球石油需求的峰值即將到來,隨之而來的將是結構性的長期下滑。
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電動車將取代每日超過500萬桶(mb/d)的石油需求 。彭博新能源財經的預測更為激進,認為公路運輸的石油需求將在2029年達到峰值,而全球總體石油需求峰值將出現在2032年 。高盛(Goldman Sachs)的預測相對保守,認為總體石油需求將在2034年達到每日1.1億桶的峰值,但其同樣承認,用於汽車的汽油需求將在2028年左右更早見頂 。
儘管各機構對峰值出現的確切年份存在分歧,但一個強烈的共識已經形成:交通燃料需求的頂峰即將在本十年內到來,隨後的下滑將是結構性的。對於石油與天然氣這樣一個投資週期長的產業而言,這一共識消除了其「觀望」的選項,迫使企業領導層必須立即制定長期戰略,以應對其核心產品需求持平乃至下降的未來。

1.3 川普政策的悖論:短暫的緩刑,而非趨勢的逆轉
川普政府採取了多項對電動車產業充滿敵意的政策,包括終止消費者稅收抵免,並尋求廢除所謂的「電動車強制令」(EV mandate)。這些政策的預期影響是顯著的。國際能源署已明確表示,由於預期這些政策的回滾,其已將2030年美國電動車滲透率的預測從55%大幅下調至20% 。
這種政策環境創造了一種複雜的動態。一方面,這些反電動車的措施在國內為石油產業提供了一個短暫的緩衝期,延緩了其核心市場的侵蝕速度。然而,這些國內政策無法改變全球趨勢或長期的技術發展軌跡。這種局面反而為油氣產業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戰略窗口,使其能夠執行一種精密的雙軌生存策略。它們一方面支持延緩電動車普及的政策,以保護當前的現金流;另一方面,則積極遊說支持地熱能等新興業務的政策,為未來鋪路。這並非自相矛盾,而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務實的長期轉型管理方法。這種策略的深層邏輯在於,油氣公司利用其當前的政治影響力,既減緩了舊業務的衰退速度,又加速了新業務的成長,從而實現了風險對沖和資產的平穩過渡。
表1:石油需求峰值與電動車驅動的替代效應比較預測

此表格有力地突顯了權威分析機構間的共識,即石油需求的結構性威脅迫在眉睫,為本報告的核心論點——油氣產業出於戰略必要性而採取行動——提供了數據驅動的堅實基礎。
第二節:戰略要務 — 石油與天然氣產業的地熱豪賭
目標: 闡明為何地熱能是油氣產業首選的多元化路徑,並提供其進行戰略投資的具體證據。
2.1 完美的轉向:利用核心競爭力
地熱能開發與油氣開採在技術和營運層面上的高度協同性,是油氣產業選擇此路徑的核心原因。與需要全新製造業技能的太陽能或風能不同,地熱能開發允許油氣公司直接重新部署其最寶貴的資產:人力資本、技術專利以及在鑽探基礎設施上的巨額投資。
獲取地熱能所涉及的技術,如地下勘探、鑽井工程和儲層管理,幾乎與鑽探石油和天然氣的技術相同 。特別是下一代強化型地熱系統(EGS),其明確使用了由油氣產業開創的技術,例如水平鑽井和水力壓裂(fracking)。這意味著相同的勞動力、鑽井設備和地下專業知識可以直接轉移應用 。
因此,油氣產業向地熱能的轉型不應被視為簡單的「多元化」,而應被理解為核心資產的戰略性「再部署」。多元化意味著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而再部署則是將現有優勢應用於一個新的目標。這解釋了該產業為何偏愛地熱能而非其他再生能源,並突顯了這條路徑的巨大經濟效率。它們並非在拋棄其核心商業模式,而是在使其適應一種新的資源,從而最大化數十年來積累的資本和智慧財產權的回報。

2.2 追蹤資金流向:油氣投資案例研究
油氣巨頭對地熱能的興趣不僅停留在口頭上,更體現在一系列具體的戰略投資和直接的營運項目中,這為產業的戰略轉向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 戴文能源(Devon Energy): 這家領先的頁岩油氣生產商對EGS領域的領導者Fervo Energy進行了1,000萬美元的戰略投資,旨在將其在鑽井和完井方面的專業知識應用於地熱開發 。
- 切薩皮克能源(Chesapeake Energy): 作為美國頁岩氣革命的先驅,該公司領投了對Sage Geosystems的1,700萬美元融資。Sage Geosystems是一家由前殼牌(Shell)專家創立的地熱新創公司,專注於地熱儲能技術 。
- 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 Oxy): 在美國能源部(DOE)的資助下,西方石油正在科羅拉多州積極鑽探高溫地熱評估井,直接參與到EGS技術的實地測試與開發中 。
- 雪佛龍(Chevron): 該公司不僅與瑞典投資公司Baseload Capital在內華達州成立了地熱項目合資企業,還是能源部資助的加州EGS示範項目的合作夥伴之一,展現了其在傳統地熱和下一代技術兩方面的佈局 。
- 自由能源(Liberty Energy): 這家油田服務巨頭的時任執行長正是現任能源部長克里斯·萊特(Chris Wright),該公司是Fervo Energy的早期投資者之一,凸顯了油氣服務供應鏈與地熱新生態系統之間的緊密聯繫 。
這些投資行為的模式表明,油氣產業正在進行深思熟慮的「預先佈局」。它們利用當前的政治和財務實力,在其下一項主要業務成為核心之前,就已經開始塑造該領域的遊戲規則。透過確保有利的法規和資金渠道,它們不僅為自己未來的地熱項目降低了風險,也為潛在的新競爭者設置了更高的進入壁壘,這是一種利用當前市場力量確保未來市場主導地位的經典策略。
2.3 德州縮影:州級政策的鋪路石
作為美國油氣產業的心臟地帶,德克薩斯州近年來在州級層面為地熱發展創建了一個全面且有利的監管和金融生態系統,這為聯邦層面的遊說活動提供了範本和強有力的先導指標。
在2023至2025年的立法會期中,德州通過了一系列關鍵的親地熱法案。參議院第785號法案(SB 785)明確了地熱資源的地下所有權歸屬地表所有者,為投資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法律確定性 。眾議院第3778號法案(HB 3778)和參議院第1762號法案(SB 1762)則將地熱能明確定義為「可調度」(dispatchable)資源,使其有資格獲得州政府為保障電網可靠性而設立的巨額「德州能源基金」(Texas Energy Fund)的資助 。此外,眾議院第3125號法案(HB 3125)正在建立一個地熱勞動力培訓計劃,以確保人才供應 。
與此同時,德州鐵路委員會(Railroad Commission of Texas),這個歷史悠久且權力巨大的油氣監管機構,已正式接管了地熱井的管轄權 。這一舉動意義深遠,它意味著地熱開發商將面對一個熟悉油氣行業運作模式、且通常被認為更傾向於促進而非限制開發的監管環境。德州的一系列立法和監管行動,共同為地熱能在該州的規模化發展掃清了障礙,也反映了油氣產業在州級層面成功推動其轉型議程的強大能力。
第三節:政策即工具 — 將「能源主導」與產業轉型相結合
目標: 將油氣產業的戰略需求與川普政府的具體政策行動和言論直接聯繫起來。
3.1 「能源主導」:地熱能的意識形態契合
川普政府的「能源主導」議程為地熱能提供了一個完美的意識形態切入點。該議程的政策文件和官方聲明明確將地熱能與化石燃料、核能和水力發電並列,視為確保美國能源安全和獨立的關鍵國內資源,同時尖銳地排斥或攻擊風能和太陽能。
地熱能的特性——穩定可靠的基載電力、源自國內、技術密集且與傳統開採業緊密相關——使其能夠完美融入這一敘事。能源部長克里斯·萊特稱其為「我們腳下極好的資源」 。這種定位使得政府能夠在不違背其普遍反對再生能源立場的情況下,支持一種「潔淨」能源。地熱能因此成為一種「戰略例外」,它不具備政府所批評的間歇性、依賴外國供應鏈(如中國太陽能板)等再生能源的「缺陷」。相反,它依賴於國內的油氣供應鏈和勞動力,提供24/7全天候電力,這使其成為一個政治上極其便利的選擇。
3.2 立法與稅收政策:《一個巨大美麗的法案》(OBBBA)
在立法層面,對地熱能的特殊待遇最清晰地體現在《一個巨大美麗的法案》(OBBBA)的稅收政策中。該法案在大幅削減對風能和太陽能的激勵措施的同時,卻為地熱能保留了長期且穩定的稅收抵免 。
具體而言,OBBBA法案基本保留了地熱能項目的投資稅收抵免(ITC)和生產稅收抵免(PTC),並將其資格期限延長至2033年開工的項目,之後在2036年前逐步遞減歸零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風能和太陽能項目則面臨嚴苛得多的時間表,必須在2027年底前投入運營或更早開工才能獲得抵免。
這種差異化的處理方式是地熱能享有特殊地位的最有力證據。它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對地熱項目開發週期長、前期資本投入高的特點的充分考量,而這種考量正是地熱與油氣產業聯合遊說的直接結果。這些政策細節中清晰地留下了「遊說的足跡」:長達十年的稅收抵免窗口期,完美匹配了地熱項目從勘探到建成的多年開發週期,為行業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投資確定性。

3.3 行政與監管行動:掃除發展障礙
川普政府利用行政權力,為地熱能等受其青睞的能源形式掃清了監管障礙。總統上任伊始便宣布進入「國家能源緊急狀態」,該聲明明確將「地熱熱能」列為需要快速通道審批的關鍵國內資源,而風能和太陽能則被排除在外。
隨後,一系列旨在「釋放美國能源」的行政命令指示所有聯邦機構加快能源基礎設施的許可審批 。更具針對性的是,2025年6月,內政部宣布廢除18項監管地熱項目的聯邦法規,旨在減少聯邦監督,加速開發進程 。這些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賦予了聯邦機構巨大的權力,以縮短地熱項目的開發時間、降低成本和不確定性,直接回應了行業最迫切的政策訴求。
3.4 預算上的矛盾:影響力的明確信號
回顧GTO自2019財年以來的撥款歷史,可以看出國會對地熱的支持呈現出一個穩定且逐步增長的趨勢,這為川普政府的進一步加碼提供了基礎。
- 歷史撥款數據:
- 2019財年:8400萬美元。
- 2020財年:1.1億美元。
- 2021財年:1.06億美元。
- 2022-2023財年:雖然具體數據在現有資料中不甚明確,但整體趨勢保持穩定,最終達到了2024財年1.18億美元的法定撥款水平 。
- 未來展望(2027-2028財年):基於2026財年預算請求所釋放的強烈政策信號,以及國會對基載電力的持續關注,本報告預測GTO在2027和2028財年將繼續獲得高水平的資金支持,年度撥款額很可能維持在1.5億至1.75億美元的區間。這一預測的前提是,政府的「能源主導」議程保持不變,且由人工智慧和數據中心驅動的基載電力需求持續增長。
川普政府提交的2026財政年度預算請求,是其能源政策意圖最清晰的量化體現。該預算案為GTO申請了1.5億美元的經費,相較於2024財年1.18億美元的法定撥款額,增幅高達27% 。
這一顯著增長必須置於其上級機構——能源效率和再生能源辦公室(EERE)——的預算背景下進行解讀,才能完全理解其戰略意義。在同一份預算案中,政府提議將EERE的總體預算從34.6億美元大幅削減74%,降至僅8.88億美元 。更具體地說,預算文件明確指出,太陽能、風能和氫能技術等專案的資金將被完全「歸零」 。這種極端的差異化處理,有力地證明了政府正在進行一場「預算脫鉤」(budgetary decoupling),將地熱從其他再生能源的命運中分離出來,給予其特殊的財政保障和支持。
這種脫節現象清晰地表明,總統的預算案反映的是其廣泛的反再生能源政治立場,而國會的最終撥款則反映了針對性強、卓有成效的遊說成果。地熱能在政府提議全面削減經費的背景下,仍能獲得強有力的兩黨資金支持,這證明其背後擁有一個超越黨派分歧、人脈深厚的支持群體。
表2:川普政府時期地熱能與風能、太陽能的政策待遇比較

第四節:影響力引擎 — 產業倡議與政治順風
目標: 詳細闡述影響力的傳導機制,將關鍵參與者——產業團體和政治任命官員——與政策結果聯繫起來。
4.1 美國石油學會與地熱崛起協會的一致議程
石油與天然氣產業和地熱產業的遊說議程幾乎完全一致,這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統一的政治力量。美國石油學會(API),作為美國最強大的油氣產業遊說團體,其「五點政策路線圖」將改革許可審批制度(特別是《國家環境政策法》,NEPA)、實施有利的稅收政策(如保留資本投資的費用化扣除)以及充分利用國內資源作為其核心訴求 。
與此同時,代表地熱產業的貿易協會「地熱崛起協會」(Geothermal Rising)也明確地為相同的目標進行遊說:簡化許可流程、提供長期的稅收激勵,以及進行監管改革以釋放國內地熱資源 。
這種利益的重疊產生了極高的「遊說效率」。API無需為地熱能投入額外的政治資本;透過推動其傳統的核心議程——為資本密集型能源項目降低監管負擔和改善財務回報——它同時為其成員的傳統油氣業務和新興地熱業務實現了目標。這種「一石二鳥」的策略極其有效,使得油氣遊說團體的全部政治影響力都被用來推動有利於其自身轉型的政策。
4.2 掌握話語權:為保守派受眾量身打造的地熱敘事
地熱產業在政治溝通上展現了高度的策略性。在其倡議活動中,「地熱崛起協會」刻意避免僅僅強調其環境效益,而是策略性地將其訴求融入川普政府的官方話語體系。他們敦促立法者「捍衛美國的能源主導地位」,並著重強調地熱能作為「基載電力」在支持「電網可靠性」和「國家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
這種敘事方式也被像「清晰路徑行動」(ClearPath Action)這樣的保守派潔淨能源團體所採納 。這種溝通策略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實現了「敘事捕獲」。地熱產業成功地將其技術定位在政府的「能源主導」框架之內,使其成為一個政治上受歡迎甚至被渴求的選項。他們不是與主流意識形態對抗,而是找到了一種融入其中的方式,從而贏得了政策制定者的支持,使他們能夠在不違背其核心政治原則的情況下擁抱地熱能。
4.3 內部人士:關鍵人事任命與產業聯繫
政府內部關鍵職位的人事任命,是產業影響力得以轉化為具體政策的關鍵環節。最突出的例子是能源部長克里斯·萊特。在被任命之前,萊特是油田服務巨頭自由能源公司的執行長,而該公司正是地熱領軍企業Fervo Energy的早期投資者 。他對地熱能的公開支持不遺餘力,稱其為「一個巨大的、未被開發的資源」 。
川普第一任期內的能源部副部長丹·布魯耶特(Dan Brouillette)同樣倡導一種包含再生能源和化石燃料的「全方位」(all-of-the-above)能源戰略,認為能源供應的多樣性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
這些在政府高層中擁有深厚產業背景的官員,不僅深刻理解產業的需求,還能從內部推動符合產業利益的議程。他們是產業戰略優先事項轉化為國家政策的關鍵橋樑,確保了遊說活動能夠產生切實的政策成果。

第五節:挑戰、風險與逆流
目標: 提供一個平衡的視角,承認可能削弱地熱發展樂觀前景的重大障礙和反對力量。
5.1 經濟與技術障礙
儘管政治順風強勁,地熱能的規模化發展仍然面臨著重大的經濟和技術挑戰。強化型地熱系統(EGS)雖然前景廣闊,但仍處於商業化的早期階段,其勘探和鑽井需要高昂的前期資本投入 。EGS的成功依賴於在深層、堅硬的岩石以及高溫高壓的惡劣環境中克服重大的技術難題 。
雖然猶他州FORGE和Fervo Energy的項目已經證明成本正在下降,但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地熱發電的成本尚未能與天然氣發電進行廣泛競爭 。因此,地熱開發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項高風險、資本密集的事業。有利的政策雖然降低了風險,但並未消除根本的地理和工程挑戰。行業的擴張能力將取決於持續的技術創新,以進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鑽井效率。
5.2 環境反對聲浪:「為熱能而壓裂」
使EGS對油氣產業具有吸引力的技術協同性,恰恰也使其成為環保組織的主要攻擊目標。EGS的核心技術之一是儲層增強,即透過高壓注水來製造或擴大岩石裂縫,這一過程在功能上與用於頁岩氣開採的水力壓裂技術類似 。
美國主要的環保組織,如塞拉俱樂部(Sierra Club),對用於油氣開採的水力壓裂持有明確的反對政策,理由是其存在污染水源、影響空氣品質和引發誘導性地震的風險 。儘管塞拉俱樂部在原則上支持地熱能作為一種潛在的潔淨能源 ,但該組織已明確譴責川普政府廢除地熱監管法規的行為,稱其是將公眾排除在外、對「企業污染者」的饋贈 。
隨著EGS項目從偏遠的試驗場地擴展到更靠近社區的地區,這種反對聲音很可能演變成有組織的抗議活動。環保運動在反對水力壓裂項目方面擁有成熟且有效的策略,包括法律訴訟、公眾動員和地方政治施壓。這股力量很可能成為地熱發展的主要阻礙,其影響力甚至可能抵銷聯邦層面簡化審批程序所帶來的好處。
因此,親地熱聯盟(由油氣產業和川普政府組成)與反壓裂運動(由環保組織領導)正處於一條不可避免的碰撞軌道上。政府對快速審批的追求和產業對EGS刺激技術的依賴,將與環保團體對嚴格環境審查和從根本上反對任何形式壓裂技術的要求直接衝突。這為美國的能源戰爭開闢了一條新的戰線,預示著地熱能的未來發展將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進步故事,而是一個在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充滿爭議的戰場。
結論與戰略展望:一種新的能源現實政治
本報告的分析表明,川普政府與地熱能產業之間形成的聯盟,是當代「能源現實政治」(energy realpolitik)的一個典型案例。這是一個由市場力量和商業邏輯驅動的務實聯盟,其根源在於電動車革命帶來的市場威脅,以及油氣產業可轉移技能所創造的戰略機遇。其核心是企業的生存與適應,而非環境主義的理想。
來自油氣產業的強大政治和財務支持,加上一個高度配合的聯邦政策環境,為美國地熱能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動力。這種高度一致的陣線,預計將在短期至中期內顯著加速地熱領域的投資、創新和部署。
然而,這一發展軌跡面臨的主要長期風險並非來自技術或金融領域,而是源於社會和政治層面。圍繞EGS中類壓裂技術使用的潛在衝突,構成了對地熱發展最重大的制動因素。未來地熱項目的成敗,將不僅取決於其在地下的鑽探能力,更取決於其在地面上贏得公眾信任和政治許可的能力。
總而言之,由電動車普及引發的市場壓力和油氣產業的戰略轉向,已經從根本上重塑了美國再生能源的政治格局。它將曾經處於邊緣地位的地熱能,推向了國家未來能源結構的中心舞台。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推動這一深刻轉變的,正是那個曾經定義了化石燃料時代的產業本身。這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這個時代,傳統能源巨擘將利用其深厚的技術積累和政治影響力,在潔淨能源的未來中佔據一席之地。對於投資者、政策制定者和能源公司而言,理解這一複雜的動態,是把握未來能源市場機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