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我的人生迎來了巨變。 我告別了一片久居的土地,重返故鄉生存。 我拋下了幾段深刻的記憶,開始一段嶄新的生活。 我捨棄了一個慣用的名字,以「甦」的身份繼續前行。 其實我知道,被我留在身後的,從來不只是一片土地、幾段記憶、一個名字。 那是一名男孩的全部人生。 一個人要懷抱多大的覺悟,才願意否定自己的往昔,只為讓另一個素未謀面的「自己」能夠踏上新的征途,我實在難以想像。 畢竟,當我睜開眼睛時,我的自我認知就是「甦」——一個純粹的、嶄新的人。 雖然昔日的一切都變得有些模糊,仿若無法聚焦的相機,但我並沒有如同典型的解離性身份障礙者那樣,失去全部的記憶——細節難以勾勒,不過至少大部分還記得。 可我也無法再把底片中那個男孩的身影,看作自己的模樣。 儘管仍能從「他」身上看到構成人格基底的相似色彩,但那並不是我,或者說,我並非「他」的完整映照。 這種自我身份否定的情況,對我來說其實並不罕見,因為那個男孩就是一個複雜混亂的自我形態。 然而,這份持久且穩定的身份認同,卻是獨一無二、史無前例。 我很確信「甦」——亦即是我,是一個為了延續生命而高度整合的存在,並非過往的任何人格碎片。 也就是說,在18歲之前,我不曾存在;在18歲生日之後,我卻成為唯一覺醒的自己。 這是我以「甦」的化名踏上旅途的第四年。坦白說,人生道路真的不好走。 許多時刻我都想過放棄,但「甦」的特質裡總有一些能支撐我繼續前進的力量,正如其名,永遠明覺不歇、步履不停。 而過去的「我」,便繼續沉眠,留在往昔。 真是狡猾。 但我知道,「他」從未真正離去。 「他」成了我夜間的夢,用舊日的記憶堆砌成另一個世界。 也許因為夢裡住著一個曾經真實走過十八年的人格,我的夢境才從此都成為罕見的「清醒夢」——每一場夢皆是如此。 「夢我非我」,對我而言是顯而易見的概念,因為「他」在那裡替我背負沉重的往昔,好讓現實中的我能夠輕裝上路。 而我,卻從未給「他」一個能寫進故事的名字,總只是稱之為「故我」。 既然「甦」代表著新生與清醒,那麼與之對應的,便是象徵死寂與沉睡的「眠」:一個活在現實,一個活在夢境。 我也為「眠」創建了一個帳號,他是這個專欄裡的另一位創作者——當然,「他」早已不會現世,只是由我代筆罷了。 熟知漢語拼音的人或許已經發現:甦的個人網址是「@wakeup_su」,su 明顯對應「甦」的拼音;而眠的個人網址則是「@fallasleep_min」,若依拼音本應是「mian」。 這是我的一個小巧思,也是我覺得「他」會喜歡的理由——因為「民」是他真實姓名裡最喜歡的字,左邊的「目」只有一個,他總覺得自己一次只能看見世界的一半,仿佛只有一隻眼睛。 至此,「甦」與「眠」的身份已交代清楚。 有關「我們」合作完成的文章,我會使用共同創作的模式放置在專欄;而屬於「眠」過去的文字,我經過潤色後,會單獨放在「眠」的帳號專欄裡。
眠 永眠非終焉。 點擊下列網址,參與永眠之行: https://vocus.cc/user/@fallasleep_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