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沒有打開《人間失格》這本書,因為那沉重氛圍。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到窒息。
真正開始讀後,意外的是,我感受到的不是壓迫的絕望,而是一種熟悉感。葉藏的感受,那種孤獨與與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覺,我竟然完全懂。
如果作家太宰治做人格測式,我猜他的MBTI 會INFP ,九型人格可能是4w5。這類人格終其人生都在問「我到底是誰」,追求自我價值和意義,渴望與人連結,又不想被世界同化。寫作是太宰治的唯一情緒出口,文字是他維繫活下去的理由。所以我認為,《人間失格》是一部生之歌,而非死亡之書。
葉藏每一段看似絕望的文字,其實更像是向世界發出的求救信號。他的自白不是純粹的自我否定,而是一場求生的掙扎。
「人間失格」四個字,很多人會解讀為是自我價值的徹底否定。但我反而覺得,葉藏只是誠實地剖白自己的孤獨和痛苦,對世界無聲地控訴,也微弱地為自己辯護:「我努力過,你們卻說我不配。」
葉藏「到底是誰」,為什麼會走向悲劇?傳統的解釋是,他活在一個抑壓情感,不容許脆弱的社會。加上複雜的家庭背景與創傷經歷,使他無法在這個「上流社會」中活出真正的自己。
但我認為,更根本的問題,是葉藏對自我身份的困惑。他的「失格感」,或可從神經多樣性的角度來理解。我認為他可能屬於自閉症光譜,有強烈的亞斯伯格特質。
他總是感到與世界格格不入,一開始努力模仿、偽裝,以小丑般的逗趣行為來應對社交;
他對別人的話語、表情反應過度解讀;
他對拒絕與冷落過於強烈;
他不斷自我分析、沉溺於反思;
豐富的內心世界,卻難以用語言與他人真正的溝通。
這些特質與亞斯伯格高度重疊。
葉藏的悲劇,是他的「硬體」與這個世界的「系統」不相容。他不是不想成為「人」,只是無法成為這世界定義的「正常人」。
他讓我們看到所謂的「異類」,一個連世界、甚至自己都無法接受的存在。他微弱的自白與掙扎求存,彷彿在低聲說著:「請看見我的努力,哪怕你們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