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視距分析與安全設計:確保人車安全的關鍵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人車之間有充足視距,是確保安全的條件之一。

視距能確保用路人有足夠時間進行判斷並避開衝突,視距分析的結果,則會影響路邊停車的範圍,以及交岔路口採取的管理措施(停標誌、讓標誌、紅綠燈管制等)。

德國設計規範要求道路交岔口、道路穿越自行車道或人行道處,以及行人穿越車道處,需停讓者應有足夠的視距。也就是在視距範圍的0.80m到2.50m高度間,不得有固定障礙物、車輛停放、或阻擋視線的植栽,但行道樹、路燈、號誌燈或類似設施則可允許出現在視距範圍,只是不得阻擋須停讓者從停讓位置轉入或穿越道路時,看見具有先行權者的視線。

分析視距範圍時,小型車駕駛的眼睛高度設定為1.00m高處,大型車駕駛的眼睛設定為2.00m高處,需要被看到(亦即具有先行權)的車輛高度,設定為距地面1.00m高處。此外,視距範圍內,汽車可看見幼童或幼童可看見汽車的視線不得被阻礙。

視距分析需要證明以下三個視距滿足要求:

  • 停車視距
  • 駛入視距
  • 穿越車道視距

停車視距

raw-image

停車視距可以理解為當需要將車輛停下時(例如出現路口號誌),必須確保行駛看到的當下到停止點之間,具有足夠的長度將車輛煞停。特別在彎道路段,停車視距須確保車輛看到彎道後方的障礙物或標誌牌時,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將車輛煞停。

raw-image

若車輛前方有下表的停車距離 Sh,代表可將車輛安全煞停。若是軌道車輛,則必須額外考量軌道車輛所需的停車視距。

raw-image

駛入視距

raw-image

駛入視距是針對在次要道路上停等準備匯入或穿越主要道路的車輛,駕駛往左與往右可看到朝自己行駛的主要道路車輛的距離。以這個距離配合停等位置所拉出來的三角形範圍,不應該有其他人車。當此視線範圍保持淨空,次要道路的車子才能判斷是否能安全進入或穿越主要道路,而不致干擾主要道路行駛的車輛。

raw-image

更精確地說,駛入視距是指在主要道路邊線外3m處停等車輛必須擁有的視距。在次要道路停等的車輛,在其右轉駛入主要道路前,若要確保對主要道路車流的影響控制在合理的情況,上圖停等車輛的視距三角形的底邊長度 l 必須具有下表的長度。

raw-image

若主要道路在外側設有自行車道,則次要道路車輛停等的位置,必須從3m增加至5m,以確保次要道路的停等車輛不會阻礙自行車道。

至於停等車輛與主要道路自行車的視距三角形,其底邊長度則為 lR=30m(在空間受限之處,允許縮短至 lR=20m),如下圖所示。

raw-image

在上圖中,東西向是主要道路,南北向是次要道路,若主要道路沒有設置自行車道,則次要道路停等的車輛,將設定為停在道路邊線外3.00m處,此範例因設有自行車道,因此停等車輛設定為停在道路邊線外5.00m處,或距自行車道中心線3.00m處。

如果現場條件無法使停等車輛擁有上述的視線三角形,必須考慮採用其他措施(禁止停車、降低主要道路速限、以號誌控制、限制部分行車動線等)。

穿越車道視距

raw-image

行人或自行車穿越道路的視距,和次要道路車輛穿越主要道路的情況很類似,只是行人和自行車的視距三角形底邊長度只需考慮主要道路的停車視距 Sh 即可。在行人與自行車穿越車道與暫時等候的區域,必須確保行人在垂直穿越方向具有停車視距表中的停車長度 Sh,如下圖所示。

raw-image

上圖中,行人與自行車設定的停等位置為距離路緣1.00m的地方。Sh的起算點則和車輛不同,分別自行人穿越道的左右邊界開始起算。根據經驗,在穿越道路處,行人與自行車的視距範圍需求,通常比汽車駛入主要道路要求的視距範圍需求小(Sh < l)。

視距如果處理得當,可以避免次要道路車輛影響主要道路車流的安全與秩序,更可確保行人穿越道路時,行人與車輛都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認知對方的存在,以進行安全的判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從歐洲看台灣交通
5會員
63內容數
從德國留學經驗,檢視台灣交通,分享個人看法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為擺脫「行人地獄」惡名,去年開始就有一系列強力執法,現在大部份駕駛人應該都知道路口不禮讓行人最高會罰6000元,但還有一項違規也是行人安全的重點執法項目。不但許多人不知道,知道也常忽略,導致有97%的人經過這些路口,就荷包大失血。是什麼違規?有哪幾種樣態?一次讓你瞭解。 想像一下,你駕駛汽機車在一
Thumbnail
為擺脫「行人地獄」惡名,去年開始就有一系列強力執法,現在大部份駕駛人應該都知道路口不禮讓行人最高會罰6000元,但還有一項違規也是行人安全的重點執法項目。不但許多人不知道,知道也常忽略,導致有97%的人經過這些路口,就荷包大失血。是什麼違規?有哪幾種樣態?一次讓你瞭解。 想像一下,你駕駛汽機車在一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與交通問題影響居住品質,需共同努力改善。透過國外成功案例的借鑒,臺灣可制定更嚴格的法規和易於市民參與的管理機構。此外,步行街道與大眾運輸系統的合理搭配是改善交通的關鍵,建立步行友好的街道是可選擇的選項。需讓人們意識到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問題至關重要。
Thumbnail
臺灣的街景與交通問題影響居住品質,需共同努力改善。透過國外成功案例的借鑒,臺灣可制定更嚴格的法規和易於市民參與的管理機構。此外,步行街道與大眾運輸系統的合理搭配是改善交通的關鍵,建立步行友好的街道是可選擇的選項。需讓人們意識到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交通問題至關重要。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環境存在著行人道、騎樓利用和無障礙環境等多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技術上的考驗,更是我們社會價值觀的反映。我們應該為他人、為家人、為整個家庭多考慮一下。不僅要關注自己的便利,還要顧及他人的需求。開慢一點,給予他人讓步的空間,不僅是交通上的禮讓,更是一種社會共融的表現。
Thumbnail
臺灣的交通環境存在著行人道、騎樓利用和無障礙環境等多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技術上的考驗,更是我們社會價值觀的反映。我們應該為他人、為家人、為整個家庭多考慮一下。不僅要關注自己的便利,還要顧及他人的需求。開慢一點,給予他人讓步的空間,不僅是交通上的禮讓,更是一種社會共融的表現。
Thumbnail
汽車胎壓設定指南 在汽車性能優化和安全駕駛中,正確的胎壓設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日常駕駛還是賽道競速,胎壓影響著車輛的操控性、燃油經濟性以及輪胎的壽命。本篇文章將從專業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胎壓設定的基礎理論、影響因素以及實際應用技巧,幫助車主們充分了解如何根據不同的駕駛需求設置合適的胎壓。
Thumbnail
汽車胎壓設定指南 在汽車性能優化和安全駕駛中,正確的胎壓設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日常駕駛還是賽道競速,胎壓影響著車輛的操控性、燃油經濟性以及輪胎的壽命。本篇文章將從專業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胎壓設定的基礎理論、影響因素以及實際應用技巧,幫助車主們充分了解如何根據不同的駕駛需求設置合適的胎壓。
Thumbnail
臺灣交通環境面臨嚴重問題,包括行人被車輛不尊重、環境不友善,交通事故數字令人震驚。這篇文章分析了「行人地獄」、「機車族地獄」和「汽車族地獄」等問題,並詳細描述臺灣交通問題的嚴重性。文章提供了現實的數據和觀察,呼籲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Thumbnail
臺灣交通環境面臨嚴重問題,包括行人被車輛不尊重、環境不友善,交通事故數字令人震驚。這篇文章分析了「行人地獄」、「機車族地獄」和「汽車族地獄」等問題,並詳細描述臺灣交通問題的嚴重性。文章提供了現實的數據和觀察,呼籲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解決這一問題。
Thumbnail
停車場是有車族的都市領地?公共空間的貪食蛇?地主的搖錢樹?小至路邊停車格,大至停車庫、停車場── 「停車」可謂最受忽視,卻最攸關大眾日常交通與生活品質的環節。本書中,長年關注居住議題、交通規畫與都市政策的作者將報導焦點鎖定於停車議題,追蹤大量設置的停車場、停車位如何形塑當代市民生活與居住環境。
Thumbnail
停車場是有車族的都市領地?公共空間的貪食蛇?地主的搖錢樹?小至路邊停車格,大至停車庫、停車場── 「停車」可謂最受忽視,卻最攸關大眾日常交通與生活品質的環節。本書中,長年關注居住議題、交通規畫與都市政策的作者將報導焦點鎖定於停車議題,追蹤大量設置的停車場、停車位如何形塑當代市民生活與居住環境。
Thumbnail
有些網友,希望我也談一些日常生活法律方面的常識,我也想談一些風險思維方面的觀念。初衷是希望能起到一些幫助了解日常法律基本觀念與提升風險意識的作用。期望讓一般人在面對日常生活糾紛時,不至於驚慌失措或徬徨無助,能措其手足或知所應對進退,甚至還能趨吉避凶或消災解難。
Thumbnail
有些網友,希望我也談一些日常生活法律方面的常識,我也想談一些風險思維方面的觀念。初衷是希望能起到一些幫助了解日常法律基本觀念與提升風險意識的作用。期望讓一般人在面對日常生活糾紛時,不至於驚慌失措或徬徨無助,能措其手足或知所應對進退,甚至還能趨吉避凶或消災解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