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國昌等民眾黨立委提案刪除《刑事訴訟法》勾串羈押事由,旨在強化被告人權與無罪推定。然而此舉恐影響偵辦詐欺、黑幫及貪污案件,特別是在科技犯罪領域,如虛擬貨幣追查及社群媒體串證等模糊地帶,可能削弱偵查效率,加劇司法亂象,影響社會秩序及被害人權益。
黃國昌刪除「有事實足認為有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的羈押事由

2025年8月20日,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與立委張啓楷、陳昭姿提出《刑事訴訟法》第93條及第101條修正草案,刪除「有事實足認為有勾串共犯或證人之虞」作為羈押事由,強調羈押需有「具體事實」證明逃亡或滅證風險,且無其他替代手段。提案理由引用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65號解釋,主張避免檢方濫用羈押「押人取供」,強化被告人權與無罪推定原則。但法務部及劍青檢改批評,此修法恐鼓勵集團犯罪,質疑動機與柯文哲京華城案有關,傳22日排審,引發社會爭議。
沒有勾串羈押工具,台灣司法將面臨的犯罪猖獗
刪除勾串羈押事由後,台灣司法恐難有效防堵集團犯罪串證,導致三大類犯罪猖獗。首先,詐騙案:法務部估計,去年羈押案件中詐欺佔55%,刪除後數千詐騙犯免押,易脅迫證人翻供,助長跨境詐團肆虐,損害被害人權益與社會秩序。其次,黑幫組織犯罪:黑道常利用青少年頂罪,如警黑合謀「喬」少年承擔槍擊案,刪除事由將放大串供空間,讓黑幫盤口更綿密,侵害校園安全與法治。第三,柯文哲京華城案:檢方指柯涉貪圖利,若無勾串羈押,恐讓被告施壓證人,延宕偵查,放大政治貪污亂象。
現行司法問題:科技犯罪與國際犯罪的模糊地帶
台灣現行司法並非剝奪人權為主,而是科技犯罪模糊地帶難以執法,刪除勾串羈押恐加劇亂象。以柯文哲京華城案為例,檢方懷疑柯收受虛擬貨幣賄款,透過冷錢包隱藏金流,北檢調動金流高手陳玟瑾追查,但台灣主權受限,無法有效跨海追蹤海外加密貨幣匯兌,易讓犯罪者脫逃。此外,柯案涉社群施壓證人,如利用臉書等平台線上串供,法院裁定延押即因恐被告透過社群影響證詞,凸顯科技工具助長滅證風險,修法將放大此類模糊地帶,弱化偵查效率與司法公信。
南爸講の政治觀點
- 檢察官若要以「勾串」作為羈押要件,必須清楚舉證後交給法院判斷,才能裁定最終的羈押施行。從柯文哲案第一次聲押失敗即可看出,法院對於羈押裁定的判斷相當嚴謹,這也展現了台灣司法作為獨立系統的特質。
- 台灣司法羈押人數中,大半為詐騙案件,這類案件背後往往是組織犯罪與豐沛金流。若司法放任涉及詐騙的相關人等在外有勾串共犯與證人的機會,可預見犯行將集中於最外圍的車手,犯罪集團甚至可能提供安家費讓其頂替犯罪。
- 台灣司法真正面對的問題,比起羈押是否侵犯人權,更應關注科技犯罪的新穎性及法規無法跟上新技術的困境。此外,也該重視跨國犯罪時,因台灣主權受限而導致司法互助範圍有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