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用「等」來安慰自己,卻不知這個字暗藏著巨大的風險與損失。特別是在無經驗、未知的領域,「等」幾乎等於放大損失。
為什麼「等」會帶來損失
-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時間與資源閒置,錯過複利與經驗累積。
- 不確定性放大:不行動就無法學習,未知領域的風險更大。
- 心理拖延與自我安慰:「等等再」只是逃避,削弱行動肌肉。
「等」常見的陷阱例子
- 健康:
- 等明天再運動 → 體能越來越差。
- 等身體出狀況再看醫生 → 小病拖成大病。
- 等年紀大了再養生 → 為時已晚。
- 投資:
- 等我有錢再開始 → 錯過複利效應的黃金時間。
- 等市場更明朗再投 → 永遠無法踏入市場。
- 等懂了再投 → 其實要邊做邊學。
- 學習:
- 等時間多一點再讀書 → 永遠沒有空檔。
- 等準備完全再上台 → 永遠不敢開口。
- 等環境好再開始 → 最後環境從沒變過。
- 工作與專案:
- 等技能齊備再嘗試 → 永遠停在準備。
- 等同事主動合作 → 團隊始終停滯。
- 等資源到位再開始 → 最後什麼都沒產出。
- 人際與家人:
- 等有空再陪伴家人 → 孩子已經長大,父母已經老去。
- 等關係更穩定再表達感情 → 最後錯過時機。
- 等別人先聯絡 → 友誼慢慢冷卻。
取代「等」的方法
最小行動(Minimum Viable Action):用小規模、低成本的行動取代等待。
- 投資:先從小額定期定額開始。
- 健康:今天就先走 15 分鐘。
- 學習:每天先讀 5 頁書。
用「測試」取代「等」:
- 與其等到完全懂,不如邊學邊做。
- 與其等完美時機,不如先測試一個版本。
設立「不等清單」:
- 健康(不能等)
- 投資(不能等)
- 家人關係(不能等)
- 學習與自我成長(不能等)
提醒自己
- 「等」不是保險,而是風險。
- 寧可小錯誤,也不要大延誤。
- 行動本身,就是最好的風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