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戰略觀點的總體架構(大戰略篇)(4)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說白了,軍事地理這樣看下去,你就會知道台灣的戰略方向,絕對不是學中國美國,要參考荷蘭、比利時、南韓、以色列,尤其是人口密度,台灣早就全島城鎮化,你的本土作戰就該以城鎮化作戰思考。但我們人民呢?筆者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是,沒幾個人會思考「本土作戰的瞬間就是城鎮作戰」,還在幻想可以灘頭決勝、境外決戰,不論藍綠意識形態,多數人想像的是戰爭在城市外面很遠的地方。你如果這樣想,就會讓政客朝向錯誤的方向建軍,然後民眾不停恐慌,總覺得哪邊不對。

上週講的只是最基本,你會自怨自艾的理由,建軍方向錯誤就是一點,筆者不是說我們要全國準備城鎮作戰,而是你觀察軍事地理的各項要素,台灣遇到解放軍入侵,登陸後就是立刻進入城鎮戰了,因為根本沒幾個灘頭有縱深,沙灘登陸後沒幾百公尺就開始遇到高層樓建築。

水泥都市:易守難攻的台灣城鎮戰

全島水泥化的現象不是只有台灣頭痛,中國更頭痛,有觀察解放軍撰寫入侵作戰的人,這些年一定會看到認真的參謀級軍官,思考怎樣在最小資源下,入侵一個登陸後沒五百公尺就有大樓群可以伏擊的島國。你會以為登陸作戰長那樣,是因為中國演習放的影片就是大軍衝上灘頭無所畏懼,但卻沒想過制定作戰的軍官,多的是冷汗直冒思考怎樣突破國軍可能躲在無數樓層中的海岸城鎮陣地戰。

想通,你就會明白中國對台資訊戰中,關於軍事項目為何總是「以飛彈洗地開始,迅速跳到數萬大軍登陸,台灣軍隊毫無抵抗能力,任由解放軍肆虐」的場景。為何鼓吹抵抗一定不好,放下武器萬事OK,仿佛中國士兵子彈無限,都開金手指讓子彈穿牆,還有緩速效果?

說穿了,就是非常清楚如果進入真正的城鎮作戰,若台灣有認真準備城鎮戰,就算只有最基礎的陣地駐守,解放軍會連灘頭後一線的防線都打不穿,不信去看烏克蘭,沒有幾百門大砲轟平城鎮,開幾十台坦克殺進市中心,哪一個小型城鎮是被純步兵打下來?一個都沒有。

你從戰略角度去看,有軍事的參與,就會明白國際關係上,美日為何在烏克蘭被入侵後,開始調整對台策略。因為俄式兵器、編裝的效果已經被驗證,中國不會好多少,如果少量步兵配上防禦陣地就可以阻絕大量輕步兵,那台灣要守到勝利非常簡單。

打你不如騙你:以「封鎖台灣」為例

簡單?對,所謂的勝利,都要建立在勝利條件上,全世界在兵推台海戰爭,都會設定一個時間表,超過就代表中國會戰敗。你沒聽過,是媒體沒講,你看的網路論壇不知道,知道也不說。

不想要自怨自艾,你就得認清,台海周邊的海空運密度是全世界最高的區域,光是民用商貨船,每日就有上千艘通過,不只是航向日本、南韓,還有中國中北部的港口,然後臺海兩岸都有數千枚飛彈,萬一台海戰爭爆發,各位思考一下,你是一個船公司股東,會不會冒險把商船照計畫通過,還是保險起見繞遠路?

飛彈不長眼,沒有民間船東會在沒保障下,在兩岸開戰的初期幾個月,冒險通過台海周邊,誰敢相信台灣與中國的保證,絕對不誤打?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358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6.2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9/14
如果要將柯林頓時代建立的全球化隱患,做一個總結,會有兩主軸與延伸出去的各種麻煩。第一個主軸,就是美國放棄以自己國力為基礎打造的國際體制,放棄一超多強中「一超」的責任。這代表國際組織的公信力將會逐年下滑,並且被多數表決制侵蝕,最終就是由力量不足的多數小國,決定全世界的走向。
Thumbnail
2025/09/14
如果要將柯林頓時代建立的全球化隱患,做一個總結,會有兩主軸與延伸出去的各種麻煩。第一個主軸,就是美國放棄以自己國力為基礎打造的國際體制,放棄一超多強中「一超」的責任。這代表國際組織的公信力將會逐年下滑,並且被多數表決制侵蝕,最終就是由力量不足的多數小國,決定全世界的走向。
Thumbnail
2025/09/09
什麼是自怨自艾?你覺得一個擁有世界頂尖的軍隊,無論數量或品質都在前,且人民生活水準在世界的高標之上,還有堪稱良善的法律體系,於此種種的人民,應該要感到知足吧?不,這個國家的人民,普遍覺得自己生活困苦,人生沒有盼望,權力都被少數家族掌控,資本家宰制每一個人。這個國家不是台灣,叫做美國。
Thumbnail
2025/09/09
什麼是自怨自艾?你覺得一個擁有世界頂尖的軍隊,無論數量或品質都在前,且人民生活水準在世界的高標之上,還有堪稱良善的法律體系,於此種種的人民,應該要感到知足吧?不,這個國家的人民,普遍覺得自己生活困苦,人生沒有盼望,權力都被少數家族掌控,資本家宰制每一個人。這個國家不是台灣,叫做美國。
Thumbnail
2025/09/07
柯林頓並沒打算賣美國,在與各國打造全球化的過程中,也威脅利誘各國開放市場,當時的主流想法是,沒有國家的市場大於美國,工業出產也是美國最多,為何要怕?這論述是沒錯的,但往後幾年的發展,很快就脫離控制。
Thumbnail
2025/09/07
柯林頓並沒打算賣美國,在與各國打造全球化的過程中,也威脅利誘各國開放市場,當時的主流想法是,沒有國家的市場大於美國,工業出產也是美國最多,為何要怕?這論述是沒錯的,但往後幾年的發展,很快就脫離控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此次的漢光演習,首度演練去中心化的指揮管制,這其實暗示了,過去曾經隱晦討論過的「終戰指導」已經走入歷史,未來台灣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聲令下,選擇投降,而會奮戰到底。過去「終戰指導」會被考慮的原因,在於台灣社會常有一股天真的想法,認為如果打不過,只要投降就能立刻停戰,最少能保住目前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總算有一本,挑明了假設「台海發生戰爭」的小說。 小說以後設的手法,創作五篇在2047年「獨立戰爭」後20年的短篇小說。
Thumbnail
總算有一本,挑明了假設「台海發生戰爭」的小說。 小說以後設的手法,創作五篇在2047年「獨立戰爭」後20年的短篇小說。
Thumbnail
如果哪天在台北街頭看到大陸軍隊演習,或許也不要太訝異...
Thumbnail
如果哪天在台北街頭看到大陸軍隊演習,或許也不要太訝異...
Thumbnail
(戰爭發生躲地下室是非常正確的觀念,但不保證解放軍不會殺害平民,再說一次不能保證解放軍不會殺害平民,再說一次不能保證解放軍不會殺害平民,所以我們還是要小心被解放軍殺害的可能性非常極高)
Thumbnail
(戰爭發生躲地下室是非常正確的觀念,但不保證解放軍不會殺害平民,再說一次不能保證解放軍不會殺害平民,再說一次不能保證解放軍不會殺害平民,所以我們還是要小心被解放軍殺害的可能性非常極高)
Thumbnail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近年,有朋友問筆者,怎麼不大講政治跟軍事的實務問題了?因為不想講,好好去把事情做好即可。既然有個確認要做的大方向,剩下的就是把中程目標訂出,短程計畫擬好,然後一步步執行即可,網路的名聲很重要嗎?
Thumbnail
近年,有朋友問筆者,怎麼不大講政治跟軍事的實務問題了?因為不想講,好好去把事情做好即可。既然有個確認要做的大方向,剩下的就是把中程目標訂出,短程計畫擬好,然後一步步執行即可,網路的名聲很重要嗎?
Thumbnail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