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發現自己變得委靡不振……
這次農曆新年假期,我整整在家待了一星期,每天美食、追劇、睡到自然醒,本以為會是完美的躺平時光。但七天後,卻發現自己竟然對外出提不起勁,甚至連最喜歡的聚會也懶得參加,書本擱在一旁,過去習慣的年度計畫也遲遲沒動筆,整個人提不起勁陷入一種委靡不振的狀態。
這讓我有些警覺——我是不是過頭了?於是強迫自己出門,去公園走走,拜訪幾位師長,讓自己重新回到節奏中。這才發現,光是踏出家門,呼吸新鮮空氣,和人交流,心情就明顯好轉。
覺察自己委靡不振的狀態有哪些?
這幾年,「躺平」成了一種流行語,代表對生活的無力感與低動能狀態,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委靡Languishing」,指的是一種不上不下、沒有方向感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可能來自社會競爭的壓力,也可能是長時間高壓後的反作用力,美國埃默裏大學社會學教授Corey Keyes在2024年出版的《Languishing》一書中深入探討了這一現象,並列出委靡的七個典型症狀:1.對周圍事物缺乏關心,生活缺乏意義感。
2.對工作失去熱情,感到無趣。
3.感到無法控制周圍環境,內心焦慮。
4.對挫折過度焦慮,一點困難便感到沮喪。
5.缺乏動力,不想社交,對人際關係失去興趣。
6.自我價值感下降,缺乏未來目標。
7.情緒低落,感到生活乏味。
我自己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就曾陷入這種狀態,本以為之後後會好轉,但這兩年觀察周邊的人,發現許多人仍舊沒能走出這股無力感,委靡的七種症狀格外明顯,我參與的「BE幫助教育社群」由教育與助人領域的工作者組成,成員一向是喜歡交流充滿熱情追求意義感,但這兩年明顯感受到交流動能的消退與委靡的狀態出現,我們覺察到持續委靡狀態對身心健康都會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嘗試了一些方法重新啟動活力。
如何重新啟動內心的熱情?
這兩年,我試過幾種方法,幫助自己遠離這種無力感,也願意和大家分享:
一、學習新事物,讓自己動起來
這兩年我報名了陶笛課、中餐料理課、英文班,甚至考了大型重機駕照。這些挑戰不一定困難,但它們迫使我動起來,讓大腦活躍,不讓自己陷入怠惰。
二、設定有意義的目標
前年,我挑戰臺北大縱走;去年,完成臺灣百大步道中的20條。今年,我的目標是走完東海岸朝聖之路與熊野古道,為未來的歐洲朝聖之旅做準備,人生的意義由自己賦予,設定有意義的目標,創造自己的有價值人生。
三、 適度放鬆,給自己喘息的空間
我身邊有許多朋友過度努力,甚至累壞了自己。我的一位學生,三十歲出頭,因長期高壓工作導致身心俱疲,決定辭職在家休養半年。我們不能一直處於高壓狀態,適度的休息與玩樂,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
四、建立穩定的社交關係
長時間不與人互動,容易讓人陷入低潮,走出房門擁抱親愛的家人與信任的朋友聊天分享生活,不僅讓情緒得以紓解,也能讓心靈獲得溫暖,當然這種互動應該是信任關係,我周圍這兩年跟我分享固定去找心理師諮詢的數量大增,能夠有個信任的人,可以跟他分享自己的心情,真的是很棒的療癒過程。
五、投入社會服務,獲得內在滿足
去年,鄭自凱董事長邀請我擔任管理高爾夫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這事讓我振奮,我組織了一個公益計畫,培訓年輕人管理技巧,並與他們合辦大學盃管理案例競賽,看到這些年輕人的成長,讓我感到無比快樂,當我們能夠幫助他人,也能獲得更多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讓生活重新充滿活力
這個時代的不確定性與激烈競爭,讓許多人選擇「躺平」陷入委靡不振的狀態,當你發現自己陷入無力感時,試著改變一些小習慣,給自己新的挑戰、新的目標,走出家門,與人交流,投身有意義的事情,易經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對這段話又有新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