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在公司開會時,為了搶資源、爭主導,和其他部門針鋒相對?是否也曾在家庭討論中,為了誰該洗碗,據理力爭?甚至覺得一旦退讓,就等於輸掉了未來的主導權?最近在社交媒體上,我看到兩派人馬爭論不休,有人斬釘截鐵地說:「退這一步,將萬劫不復!」這種說法常讓我心生疑問——真的退無可退了嗎?你真的退過嗎?真沒有其他選擇?真沒有可能雙贏的可能?真只能如此對立?
朋友最近也跟我分享,他和新婚伴侶為了相處方式爭吵不斷。他說:「現在不能讓,否則未來相處的模式就定型了。」我一聽,便和他分享我在社群看到的那場激辯,並問他:「你真的覺得,生活中的每一次退讓都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害嗎?」或許,幸福的生活不是靠誰掌握主導權,而是來自彼此的退讓與理解;能否有一種方式,能讓雙方都感受「我贏了」?
在職場、家庭,甚至社區互動中,我發現人們常常掉入一種潛意識的陷阱:非黑即白、你輸我贏,這種二元思維,往往來自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比較文化:從小比成績、比排名、比升學,讓我們誤以為「不贏就是輸」、「不爭就是讓」,久而久之,把退讓當成失敗,把協調看成懦弱。我們總以為人生是非贏即輸,但其實現實遠比想像中更有層次。你輸我贏、你贏我輸、你輸我輸、你贏我贏,甚至沒輸沒贏,各自得利、互不侵犯。就像職場中的合作,也絕非一場零和遊戲,而是可以共創價值、放大格局的正和挑戰。
有時候,沒有立刻出手,不代表退縮;選擇沉默觀察、蓄勢待發,反而更見氣度,所謂「養兵千日,用於一時」,懂得謀定後動,才是高段位的做法,沉默不是逃避,而是觀察的智慧;不爭,是為了走得更穩、更遠。
那麼,什麼時候該主動出擊,尋求雙贏?我認為,當雙方利益有交集,且合作比競爭更能創造長期效益時,就是追求雙贏的最佳時機。例如:聯手開發新市場、跨部門改善流程、異業合作開發產品,或就像那對新婚夫妻——如果能整合優勢、互補短長,1+1 就能遠遠大於 2。
但也不是每種情境都適合談雙贏,若彼此立場南轅北轍、資源無法共享,甚至牽涉原則底線,那就不能為了假象的和諧,強求合作。該設界線就設界線,該說「不」的時候,也要果敢堅定。
我問那位新婚朋友:「你覺得對方的作法真的觸碰到你的底線了嗎?你們的立場真的無法協調嗎?」答案當然不是,如果連誰洗碗、誰做飯都能踩到底線,那麼日子也未免太難過了。
這讓我回想起自己當年在職場上的一段學習曲線,原來人與人的衝突不只發生在生活,也在專業之中重複上演。那時與另一部門的明星同事 Linda 合作一個重要專案。我當時自認實力不凡,雙方對細節意見不合時,我總覺得一讓步就是低頭,就是輸,於是僵持不下,回家後,我把過程向剛新婚的太太傾訴,她聽完淡淡說了一句:「你們目標是一樣的,只是方法不同,你是不是太急著證明自己,而忽略了她的價值?」
這句話像一束光,照亮我內心的盲點,隔天我調整態度,主動表達對 Linda 的肯定,也坦白自己的思考盲點,意外的是,她表達對我觀點的欣賞,還主動提出整合方案,我們最終攜手完成那個大專案,不只獲得主管與客戶的高度認可,成果也超出預期。我和 Linda 從此建立深厚情誼,至今二十多年還保持交流。
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真正的高手,不是搶話語權,而是懂得讓別人發光。真正的贏家,不是爭一時高下,而是創造彼此成長。
在這些經歷中,我逐漸摸索出五個實踐雙贏的原則,也分享給你:
1.有分歧時,先傾聽再出招:真誠理解,遠勝急於反駁。
2.反駁前,釐清真正目標:是為了逞口舌之快,還是要共創成果?懂退讓,才有更大空間。
3.爭論超過五分鐘,就該反思:或許我們都卡在盲點,不妨退半步,先去看見彼此的優點。
4.先看見對方的光,再釋出善意:合作從欣賞開始,態度決定路的長短。
5.找一個能理性陪伴、讓你沉澱情緒的人:我太太就是我的那面鏡子,提醒我在衝動中保留思辨的空間。
我跟年輕朋友說,你最好的機會就是讓你的妻子成為你真正共贏的夥伴,他一定有值得欣賞的優點,你們才會結為夫妻,所以想清楚在這段關係中,你真正要追求的目標應該是什麼?
當然,並非每份善意都能即刻換來回應,如果你已誠意滿滿,對方仍拒絕合作、甚至背信違義,那麼設立底線就是保護自己最基本的智慧,『以牙還牙』策略(Tit for Tat),雖非首選,卻是守住信任規則的最後防線。
在職場中,真正的勝利,不是踩著別人往上爬,而是與對手攜手完成自己單獨無法達成的成就。在生活中,真正的贏家,不是讓他人都配合你,而是雙方都感受到被尊重被在乎。雙贏,不只是手段,更是一種格局;不只是策略,更是一種智慧。
走一條共贏的路,當我們願意在意他人的好處,也就為自己鋪好了通往成熟的道路,這世界從來不缺爭贏輸的人,但能創造共贏的人,才真正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