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質疑看見自己
當我們聽到別人質疑自己的動機時,往往會覺得委屈甚至憤怒,但其實質疑就像一面鏡子,照見的通常不是我們,而是質疑者內心真實的想法與經驗。
而我們之所以會憤怒,有時不只是因為被誤解,更可能是因為內心也對自己有所懷疑,或是我們其實期待被看見、被認同,當善意被扭曲,正打中了我們心裡最脆弱的那一角。二、人所看見的,往往是自己相信的
朋友F校長近年帶領一群退休教師在各地舉辦公民教育與體驗課程,他們不靠補助、不領薪水,純粹想把一份對社會的責任傳承下去。但課後卻有人私下質疑:「哪有可能真的免費?一定有拿什麼鐘點費,只是不講。」
這句話透露的不是F校長的真相,而是說話者內心的邏輯:「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善意。」
三、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
這幾年,我們推動「管理高爾夫教育基金會」的公益培訓活動,請一群志工老師陪伴年輕夥伴成長,提供助學獎金給競賽得獎得獎學生,仍有人質疑:「基金會就是有錢人拿來避稅的吧?」
其實,我很清楚我們董事長心裡唯一的想法,是如何讓這個世界多點光亮,把值得傳承的理念穩穩種進土地裡,但質疑的人看不到這些。我曾氣憤,但後來選擇了理解,甚至同情。
他們無法相信有人會單純為了理念而付出,因為這樣的想像根本不存在於他們的世界中。
四、你眼中的別人,就是你自己
看過一段話「別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別人才是你。」
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解讀別人的動機,其實反映的是我們內在真實的自己,當有人不相信純粹的善良與付出,正是因為他們內心缺乏這份經驗,他們所質疑的,正好映照出自己內在的匱乏與不安。
如果一個人從未體驗過給予的快樂,他自然會懷疑別人為什麼給予;如果他一直活在算計的關係中,善意對他而言反而成為威脅,因為這會動搖他長期建立的世界觀。
五、理解取代憤怒,慈悲取代指責
當我們明白了質疑的本質,就能更溫柔地對待那些質疑我們的人,他們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受困於自己的信念與生命經驗,無法看見另一種可能性。
所以與其生氣或對抗,不如試著成為那個提燈的人,以善意與耐心告訴他們:「世界不止你所見的那種模樣。」
六、做那個提燈照路的人
F校長的課程仍在繼續,我們的公益培訓也不會停止,時間終會證明,我們的付出並非為了金錢的回報,而是希望這世界能多一點美好,人們的心中能有更好的可能。
下一次再聽到有人質疑:「怎麼可能有人不圖利益?」或許我們能溫柔地回應:「是啊,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相信的利益,那麼你相信的利益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