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松明老師提到人類的最高層次就是指使命感,就像唐三藏為了到西天取經,可以付出一切,甚至他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就是要完成這個神聖的使命。而月光先前也探討過,要去獲取千萬的本金,以產生源源不絕的被動收入,並不是僅為了自己,而是可以去幫助更多的人。
對於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有很多種,可以去請教專家的意見,也可以實際上一個一個的去嘗試,看哪個方法有效。以之前月光要解決每月支出過大的問題為例,月光提出的解決方案,一開始是拼命節儉,後來發現即使再怎麼節省,也還是有花費會陸續產生,可說是一睜開眼睛就是要花錢。於是又改提別的方案,既然節流無法做到,那就開源吧!只要每個月能增加收入二萬元,是不是就能支付起每月的費用?因此也想到以當沖交易的方式作為嘗試,看看是不是能生效。這樣一路思考並執行下來,問題還是沒有被解決。因為當沖交易的績效並不穩定,有時可以賺幾萬,但有時就獲利回吐了,忙了個寂寞。
因此,在看到心理學專家松明老師的影片之後,他提出一個看法,就是所謂的升維思考。意思是指將問題的解決方式提升一個層面來看。例如要解決垃圾亂丟的問題,不是去加重處罰亂丟的人,而是去增加垃圾車的停靠點,這是一個思考方向。與其去派人力或加裝監視器去抓壞人,倒不如多設些點。姑且不論這樣做的成效結果會是如何,重點在於,不要僅執著在去抓亂丟的人這樣的層次上。在底層邏輯這本書也有提到相類似的觀點,要看問題永遠不是僅執著在解決這個點上面,而是要提升到以一條線甚至一整個面來看,這樣才能尋求到更有效的解決方式。
而松明老師提到人類的最高層次就是指使命感,就像唐三藏為了到西天取經,可以付出一切,甚至他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就是要完成這個神聖的使命。而月光先前也探討過,要去獲取千萬的本金,以產生源源不絕的被動收入,並不是僅為了自己,而是可以去幫助更多的人。
由自己來重新分配這些金錢,作為自己持續鑽研投資的動力,這就是一種使命感的展現。的確,去在意那些多個三五千,然後就可以如何如何,還不是一樣會花掉的,總是有忽然發生的費用會來消耗掉這筆錢。例如摩托車忽然故障需要修理,汽車的零件缺貨需要更換更好的品項等等。 所以說,除了思考開源以增加存款,以支付突如其來的費用,以達到收支平衡的程度。可以往上思考的是,如果能夠有更多的金錢,可以做些什麼?不僅是滿足自己所需而已,這樣就會更有動力。如果以一個家庭為思考出發點,男主人為了家庭開銷和育兒費用,會需要更多的金錢以應付開銷。因為要負擔好幾個人的費用,所以就要更加努力,才能增加收入。這道理就像本來擁有長跑能力的運動選手,因為背上背了一個小孩,所以持續能力下降了。雖然負擔增加,但就是因為要背負起養家活口的責任,所以願意最大限度的來提升自己,這也能將自身的潛力激發出來,這或許是原本單身狀態做不到的。
又像思考當沖策略,知道最近都會開高走低,那是不是從十點過後再來看盤勢會比較準?該跌下去的,想要殺一大波的,也應該浮現出來了?此時進場,勝率是不是高一些?從十點鐘看到的情況,優點是想使什麼招式,超過一半的機率該使出來了;缺點是,可能錯過一大段資金量能最旺盛的時候。後續有可能沒有資金量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