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背景
假設你現在是 語言學習 App(如 Duolingo 類型) 的 PM。
核心功能包含:
免費用戶:每天可解鎖 1–2 個學習單元,並有廣告付費用戶:無廣告,無限學習單元,進階功能(AI 對話練習、錯題複習、學習曲線分析)
🧪 進階題(新題型:數據模擬推演)
假設目前每月有:
- 100 萬活躍用戶
- 5% 付費率
- 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 5 美元
公司提出新策略:「免費用戶每天只能學 1 個單元,並強推付費升級」。
預期效果:
- 付費率提升到 8%
- 但 DAU 下降 20%
👉 請推算:
- 總營收會怎麼變化?
- 你覺得這樣的 trade-off 值不值得?為什麼?
總營收會怎麼變化?
- 新策略下:
100 萬 DAU × (1 - 20%) = 80 萬 DAU
80 萬 × 8% × 5 美元 = 320 萬美元 - 原本策略下:
100 萬 × 5% × 5 美元 = 250 萬美元
👉 總營收的確增加,從 250 → 320 萬美元,提升了約 28%。
這樣的 trade-off 值不值得?
我認為這樣的 trade-off 短期看似值得,但長期存在很大隱憂:
- DAU 的下降是否只是一次性,還是持續惡化?
- 題目只提到當下下降 20%,但若免費用戶體驗過差,可能進一步造成 次月持續流失,到時候付費率再高也無法抵消 DAU 下滑帶來的損失
- 新客獲取可能受阻
- 如果新用戶剛進來就遇到過度限制(每天只能學 1 個單元),會大幅降低新用戶的體驗,導致 轉換漏斗前端就斷掉,新用戶的付費潛力也因此減少
- 轉換誘因是否來自於「強推」還是「真正價值」?
- 如果付費率提升只是因為「被逼迫」,那轉換的 質量不高,續訂率可能不佳
GPT 補充
針對轉換誘因是否來自於強推還是真正價值,可以同步觀察「付費用戶 1 個月後的續訂率」是否有提升,否則只是短期收益,這樣更能夠佐證轉換誘因的價值- 體驗風險與品牌傷害
- 題目提到「強推付費」,但強推的方式可能影響使用者感受,甚至造成負面口碑,進一步打擊 NPS、評價、留存
我的建議
與其直接全量上線,應該先做 A/B 測試:
- A 組:限制單元 + 強推付費
- B 組:限制單元,但用「試用付費功能」或「個人化推薦」的方式引導
透過對比可以驗證:付費率的提升究竟是「限制帶來的短期壓迫」,還是「功能價值帶來的長期誘因」,樣才不會為了短期營收犧牲長期增長。
🎯 額外挑戰(開放思考)
如果你只能選一個 「新功能」,來同時提升留存與付費,你會做什麼?
- 請用一句話提出功能構想
- 並用 數據假設 + 心理動機 解釋為什麼可能有效
功能構想
👉「根據付費用戶最常使用的功能,讓免費會員獲得限時試用體驗。」
數據假設 + 心理動機
我認為對於免費用戶來說,在短時間內感受到產品核心價值非常重要。
雖然免費觀看內容本身有一定吸引力,但若能適時下放一個高價值、且付費用戶最常使用的功能,並透過限制(如次數、天數)來引導體驗,將能快速讓免費用戶理解「為何值得付費」。
這樣做的好處
- 留存:用戶在短時間內體驗到更深層價值,提升繼續使用的動機。
- 轉換:限時或限量的設計,能製造稀缺感與「錯失恐懼」(FOMO),刺激升級。
- 獲客:部分免費用戶在嘗試後,可能因體驗新鮮與滿意度提升而分享、推薦產品,形成自然的口碑傳播
GPT 建議
可以多一些更具體的數據假設。像是:
- 數據假設:若 20% 免費用戶體驗試用後,有 5% 願意升級,就能直接提升付費率 0.25 個百分點
- 心理動機:人對於「先嚐到一點好處後再被收回」特別敏感,會比單純廣告推播更有轉換效果
我的學習
透過 GPT 出題引導,感受到單靠限制免費用戶來「強推付費」雖然能帶來短期營收的提升,但長期卻可能造成用戶流失與品牌傷害。
對 PM 而言,真正的挑戰不只是「推高營收」,而是如何在短期商業目標與長期成長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才是產品能走得長遠的關鍵,並且從中持續透過假設、數據,建立有說服力的提案和實驗,我認為這樣的練習很棒!
這是我第 22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