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情境
你負責一個 冥想 & 睡眠輔助 App,主打:
免費用戶:可以每天聽一段 10 分鐘的冥想或睡眠引導音頻
付費用戶(訂閱制):可解鎖所有冥想課程、長音頻、專屬睡眠計畫最近觀察到:
用戶平均收聽時長增加了 20%
但訂閱轉換率卻下降 8%
🧪 進階題(新題型:反向驗證)
團隊提出一個新想法:
「在用戶完成冥想後,強制跳出 AI 推薦的付費課程」
請回答:
- 這樣的設計,可能短期數據會改善哪個指標?
- 長期來看,有什麼可能的負面風險?
- 你會怎麼用數據去驗證「這個設計是否傷害了長期體驗」?
短期數據可能改善的指標
- 付費轉換率:由於所有完成冥想的免費用戶都會被「強制」看到課程推薦,因此短期內一定會提升「付費課程的曝光率」與「轉換率」
- 付費課程的點擊率:因為更多人會點進去看課程內容(但這不代表是正向體驗)
長期可能的負面風險
- 體驗斷裂:冥想與付費課程的邏輯關聯不強,推薦顯得突兀,導致用戶反感
- 留存下降:使用者可能因此降低冥想功能的使用頻率,甚至直接流失
- 品牌形象受損:被認為過於商業化,影響 NPS,進而降低新客自然成長
- 客訴與負評增加:過多打擾可能造成 app store 評價下降
驗證是否傷害了長期體驗
需要追蹤 「體驗 → 留存 → 口碑」的完整鏈條:
- 體驗層面:冥想功能的使用率、完成率是否下降?
- 留存層面:7/14/30 日留存率、回訪率是否下滑?
- 口碑層面:客訴數量、低評價比例、NPS 是否惡化?
GPT 補充
可以增加驗證的手段,讓整體更有說服力,我認為這是我這次練習最有感的部分,因為我過去花較多時間「回答問題」,如果在回答的同時可以帶到實驗驗證,我認爲更有效
可以額外做 A/B 測試:
- A 組:完成冥想後強制跳出課程推薦
- B 組:完成冥想後給一個「輕量提示」或「非強制」推薦
- 對比短期轉換率 vs 長期留存,觀察 trade-off (提升某個短期指標,很可能會損害長期指標)是否值得
🎯 額外挑戰(策略排序題)
題目:同時提升留存與轉換,只能優先做 2 個功能
候選功能:
- 7 天免費試用 Pro
- AI 個人化睡眠計畫
- 社群打卡挑戰(7 天徽章)
- 強化音頻體驗(更多聲音選擇)
我的排序:1 → 2 → 3 → 4
7 天免費試用 Pro
- 短期拉升轉換率:免費試用能快速降低用戶嘗試付費功能的門檻
- 前提:透過數據(付費用戶使用時長功能、各付費功能使用率/比例),證明哪些功能是能夠吸引免費用戶,將其下放到免費試用的誘因
- 試用時聚焦於 一兩個最強價值功能,而非全功能開放,避免「白嫖完就走」
- 驗證方式:觀察「試用 → 轉換」的比例,以及試用結束後的留存
AI 個人化睡眠計畫
- 長期提升價值感:AI 能將冥想與睡眠結合,提供更貼近日常生活的應用場景
- 這會讓用戶不只在冥想時用,而是每天睡前都可能打開,提升使用頻率 → 帶動留存 → 進一步促進付費
- 「AI 不一定要做睡眠,可以做個人化體驗推薦」,讓 AI 不只是單一場景,而是個人化體驗引擎
(3) 社群打卡挑戰
- 優點:有機會提升「留存」與「使用習慣」
- 但缺點:冥想屬於偏內在體驗,不一定適合強社交氛圍
- 建議:改為 個人化任務 / 成就系統(例如「連續 7 天 → 解鎖專屬音頻」),比單純徽章更能驅動內在動機
(4) 強化音頻體驗
- 雖然是基礎功能,但提升空間有限,而且體驗過於主觀
- 可以做,但不適合作為「優先資源投入」的功能,除非數據顯示音頻體驗滿意度是主要流失原因
GPT 補充
回答這部分的問題時,我忽略對應可以驗證的指標,說明的不夠具體,雖然原本敘述有帶到,但不夠具體,如果補充「如何驗證效果」這一層(例如 KPI 設定),這樣答案更像 PM 提案而不是單純排序
我的心得
這次的練習蠻順的,雖然在進階第一題和後續的功能排序,仍有需要加強的地方,但我認爲自己在思路上已經漸漸有框架,希望可以持續將其內化
- 在「反向驗證」裡,可以更明確提出 短期 vs 長期指標的 trade-off,讓答案更完整。
- 在「功能排序」裡,可以補充「如何驗證效果」這一層(例如 KPI 設定),這樣答案更像 PM 提案而不是單純排序
這是我第 21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