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塑造了我們幾千年的家庭觀:父母養育子女,不只是愛,更是投資與保障,「養兒防老」是深植人心的信念。父母要求孩子聽話、守禮、顧全家庭和諧;至於獨立思考?那不是主要任務。
西方家庭在基督教義影響下,價值觀卻完全不同。父母的責任,是在孩子成年之前給予支持、愛與資源,之後孩子的人生屬於他自己。孩子從小被鼓勵質疑權威、追求自我實現,不需要背負「一定要回報父母」的責任。問題是,現代台灣家庭在全球化衝擊下,把東西方教養方式各抓一點,結果混成四不像。父母願意花錢、花時間讓孩子補習、學才藝、出國見世面,但又沿用傳統的「聽話、乖巧」標準來要求孩子;長大後,父母又抱怨孩子不獨立、沒自我思考能力。表面上是開放與自由,骨子裡卻還是控制與期待——兩種價值互相矛盾,最終讓雙方都不滿意。
這種矛盾,其實投資圈也看得見。被動投資的精神,是長期持有、不被市場的短期波動干擾;主動投資則是快速反應、靈活調整。本來各有完整的理論與方法,但現在很多人偏偏要「找一種不變的主動投資法」,既想享有主動投資的高報酬,又想避免它的高風險——結果往往兩頭落空。
放到人生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與原則,處理事情的方式不盡相同。如果市場出現一個機會,它的邏輯和方法正好符合我們的原則與性格,我們自然會覺得理所當然,甚至義無反顧地投入;但如果它與我們的原則衝突,再多的數據、再多的保證,我們心裡也會覺得不安。
教養如此,投資亦然。選擇一條路之前,先弄清楚自己信奉的價值是什麼。別讓東抓一點、西取一些的混搭變成四不像的矛盾,否則不只是孩子迷失,連我們自己也會在投資與人生裡失去方向。
就像造船一樣,東方的帆、西方的引擎,各有優勢;但若只是隨意拼裝,最後不是開不動,就是在海上打轉——方向不明的,不只是船,也是掌舵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