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從來不是天生就存在的,它是人們賦予的。相同的一塊石頭,在園藝師眼中是造景的素材,在藝術家眼中是雕刻的胚料,在孩子眼中則可能只是一顆普通的石子。價值因人而異,也因「圈子」而異。
當我們離開某個圈子,就很難再感受到那個圈子裡被視為重要的價值。舉例來說,在投資圈裡,人們談的是數字與報酬率;在藝術圈裡,追求的卻是美感與表達。如果不在其中,就很難真正體會他們所珍視的東西。這也提醒我們:價值不是絕對的,而是環境和視角共同形塑的。
然而,圈子的選擇並不是隨機的,而是來自於對「自我」的理解。你了解自己看重什麼、渴望什麼,便會自然而然地靠近那個與你頻率相符的圈子。當你在正確的圈裡,你所認同的價值會被放大,你的存在也會被肯定。
所以,一切的起點,並不是急著追逐別人的價值或進入某個熱門的圈,而是回到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適合什麼,才能選擇一個與自己契合的圈子,並在其中找到意義與歸屬。
價值不是單純外界給予的,而是你和環境互相映照的結果。先認識自己,才能找到那個讓你感受到價值的圈。
[投資的例子]
比方說,在投資領域裡,你看到比特幣大漲,可能會心動,開始詢問別人是否能買。但如果你不是「幣圈」的人,沒有對加密貨幣的共識與認知,甚至本質上不喜歡高風險的波動,那麼即使買了,也很難長期持有。因為那並不是你價值觀與個性所對應的圈子。你可能更在意資產的安全感,而不是每天盯盤的刺激感。這樣的落差,會讓你在錯誤的圈子裡感到焦慮。
相對地,我選擇投資台積電。原因並不是它熱門或別人推薦,而是因為我本身就在科技產業工作,對半導體的應用與發展有一定程度的認知。我雖然不敢說完全了解,但至少能判斷產業的前景,加上我的個性本來就適合長期投資。這些條件讓我能夠抱得住這檔股票,因為它符合我所在的圈子,也符合我對價值的定義。
[從圈子回到自己]
這兩個例子說明了一個重點:圈子的選擇,來自於對自己的了解。如果你並不了解自己,就很容易盲目跟風,跑去參與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圈子,最後只會感到不安或後悔。
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追逐眼前看似耀眼的價值,而是先回到自己,搞清楚自己是誰、適合什麼樣的環境。當你認識自己,你就能自然選擇一個與你契合的圈子,並在其中找到真正能持續的價值。
價值不是單純外界給予的,而是你和圈子互相映照的結果。
了解自己,找到適合的圈子,才能讓你看到屬於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