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長輩,請不要在自己失能的時候,再用老生常談、經驗談、主觀判斷,來徒增照顧者的困擾。
這幾年,發現跟身邊的友人,從年輕時抱怨男女朋友、中年時抱怨伴侶,到中年中間期,開始出現對邁入高齡的父母,有些許的抱怨。當然這最基本的,是建立在孝順的基礎上,只是隨著父母的老齡化,對於一些事情的執著固執、自有一見解,漸漸地大家開始發現有些難處理。
朋友A,是高薪金融業,跟伴侶頂客族,雙方家長過去都是經商、學術界頂流,自有一套對於成功的「方法論」,過去都是大家口中很新潮、明理的家長,但老齡化的開始,卻是各種自以為自己的道理行得通、或是依樣進化成高齡大媽,各種得理不饒人。從跟管委會吵架、到家人之間的口角。然而朋友A工作忙碌,幾經折騰真的控制不住這些長輩,最後多次口角、崩潰。
朋友B,服務業,沒有朝九晚五的壓力,但是有銷售業績的壓力,家長過去也是職場高管、媽媽家庭主婦,過去叫做善解人意、懂情理的爸媽。老齡化一開始,直接變成各種自以為的做事方法,但完全沒有考慮到照顧者的立場跟可行性,一意孤行,最終朋友B投降認輸,變成人人眼中的孝女,但是心裡總是有一絲想法:總有一天,我真會逃出去。
照顧長者會有一定的壓力,然而相互配合是很重要的
「真的,做一個可愛的長輩吧」。當然也有所謂善解人意的長輩,在知道自己沒有工作、退休之後,是年輕人的世界跟天下,時間跟作息上妥協溝通、空間給予退讓,有時候反而會讓照顧者在一個舒服的情況下給予長輩關懷照顧,情緒價值也能同時兼顧。
然而不可愛的長輩,特徵有哪些?
1. 固執己見,一意孤行
2. 老將「以前我們怎樣」、「你們年輕人現在喔~」掛嘴邊
3. 總愛大聲嚷嚷,小題大作、八卦
4. 認為世界都是圍著他們打轉,只要我要,就一定可以
5. 帶著僥倖的心態,實則造成別人的不便
在我的觀點中,其實這樣的長輩,就叫做「失能」,過去失能的定義,可能是無法自理;但現在失能的定義,是包括已經沒有主動收入的能力,被動收入不算在內,除非被動收入足以不成為照顧者的負擔,也就是說生病、棺材本早已備好。如果已經失去自我生活、控制的能力,那在精神上也是會造成照顧者的壓力與負擔。
然而面對這樣的長輩,該如何處置?
首先,請堅持自己的立場跟想法,因為但凡只要被動搖,老人=小孩,就會知道你還有含扣的空間。接著請不斷的有耐心去跟他覆誦或解釋你的難處、你的解決方法,並且「絕對要講的通透」。很多人因為擔心老人家情緒,都會把話講得含蓄,但其實往往老人家也是需要訓練,且早就身經大半人生,有時候不是承擔的問題,而是這些事情沒照他們預想、超出他們控制,而感到痛苦。
除了白髮人送黑髮人這種至親送別,可以含蓄之外,基本上只要造成照顧者的不便,就該適當的讓長輩了解。否則來自長輩的精神、情緒PUA,那份沉重,可不輸職場上的壓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