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有這樣的想法:家裡分明已被書籍包圍住了,有些書籍甚至尚未拆封,即使已拆封或翻閱過,暫時被擱置在書堆裡,等待永遠遲到的「另日」再讀,為什麼還要購買新書呢?大家都知道,近年來,隨著媒介數位革命和AI(寫作)大行其道,讀者已快速大量消失了。這是不需證明的事實,我們還有必要做紙本(電子書)閱讀嗎?每次朋友問及這個問題,我總是這樣回答:當然,有此必要。先不說閱讀能否給自己帶來多大實質的利益,如果把它換算成另一種公式,其實持續閱讀(思考)可以有效延緩腦力退化,進而斷絕失智的可能性。正如你相信保健食品的神效一樣,當你把添購一本新書,就能轉化為自身的營養,你就不會把它視為是一種浪費行為。
以我為例,有時候我覺得僅只在書店裡瀏覽走動,看看眾多書目這一行動,就等於在完成一種智識上的更新。尤其,在這樣的審視之下,看到各個領域的專家呈現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如何與時俱進深化寫作題材和擴大視野,我就能得到一種新的啟發和動能。更直白地說,我年輕時期信奉的寫作(政治意識型態)神話,如今全被更新迭代的技術拆解了。這就是說,我的想法必須修正,說修正主義也行。我個人認為,從今而後,所有作家和文字工作者都需要調整戰略了,與強大的AI作戰和融合應用,並自願在要求原創的焦慮下,開拓新的路徑。這種精神勞動自然是不輕鬆的。但我們不應否認的是,這種刺激和魔幻寫實很具魅力,我們還能透過(囤書)閱讀的深刻交流,將已消逝的歷史與社會記憶恢復過來,進而了解它們是如何塑造著我們的智識觀。
昨日傍晚,我在○○書店裡有了許多發現。不久之前,擺在書架上的「美」羅納德.格里戈爾.蘇尼主編《劍橋俄國史》第三卷、第二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5-5)、《小津安二郎大全》已被內行的書友買走了,心裡有點失之交臂的況味。不過,後悔是無用的,買書必須果斷而行。走讀之餘,我又發現了一本有用的奇書:「英」西蒙.加菲爾德《為什麼會有百科全書:從《自然史》到維基百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5-5)。我大約花了三十分鐘左右,仔細翻閱了該書內容與架構,認為它很符合我的需求。它從A至Z英語字母順序開展,以富有代表性的關鍵詞為敘事主軸,書末附有英文原書頁碼和本書頁邊碼,搜尋起來很方便。在「戰敗者!VANQUISHED」詞條寫道:1990年代初,正值《大英百科全書》公司全盛時期,有2000多名業務員透過上門推銷的方式銷售他們的大部分套裝印刷本。
不過,後來大英百科全書公司沒及時跟上數位時代(軟體光碟式百科全書)的轉型, 1994年該公司營收下降至4.53億美元時,它只賣出了5.1萬套,而且大部分營業員都被解雇了。到1996年,該公司營收已降至3.25億美元,每年的銷量僅為幾千套,虧損日益嚴重。2000年,波士頓咨詢顧問公司有兩位高級副總裁著書對《大英百科全書》的衰落,總結出了多個因素:其一、大英百科全書公司的高階主管忽略了光碟式百科全書的重要性和美國家用電腦的普及率。其二、老牌企業和所有傳統產業一樣,都深受傳統包袱的束縛與困境,而且,決策者被他們自己的歷史與神話所蒙蔽,無法欣賞那些不符合他們集體心理框架(前衛性)的東西。正如所謂時勢所趨,最後連走在時代尖端的微軟公司,都決定退出光碟式百科全書的業務。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1980年代中期出現在台北市街頭(忠孝西路、重慶南路)推銷百科全書的光景:各圖書公司業務員們手裡捧著百科全書的樣書,在他們身後備妥大型彩色印刷套書,一看到路過的行人,便上前熱情推銷圖書。從這個時點來看,我認為台灣的圖書公司對市場敏銳性極高,幾乎同步對應和善用了美國、日本、中國的出版資源,他們掌握著圖書市場的規律,深諳如何從各種大型套書裡獲取最大的利益。與此相比,我是個不懂利益的局外人,整個觀念還止步於文化出版層面的探究,以通讀「美」羅伯特.達恩頓《啟蒙運動的生意:《百科全書》出版史(1775-1800)》(北京:三聯書店,2005-12)、「法」達郎貝爾《啟蒙運動的綱領:百科全書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4)等經典名著為樂而已。話雖如此,我仍然相信,每個作家和博識者因各種不可違逆的因素,沒能通讀大部頭的百科全書,但師法編撰百科全書式的精神,畢竟是美好的人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