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百科全書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有這樣的想法:家裡分明已被書籍包圍住了,有些書籍甚至尚未拆封,即使已拆封或翻閱過,暫時被擱置在書堆裡,等待永遠遲到的「另日」再讀,為什麼還要購買新書呢?大家都知道,近年來,隨著媒介數位革命和AI(寫作)大行其道,讀者已快速大量消失了。這是不需證明的事實,我們還有必要做紙本(電子書)閱讀嗎?每次朋友問及這個問題,我總是這樣回答:當然,有此必要。先不說閱讀能否給自己帶來多大實質的利益,如果把它換算成另一種公式,其實持續閱讀(思考)可以有效延緩腦力退化,進而斷絕失智的可能性。正如你相信保健食品的神效一樣,當你把添購一本新書,就能轉化為自身的營養,你就不會把它視為是一種浪費行為。

 

以我為例,有時候我覺得僅只在書店裡瀏覽走動,看看眾多書目這一行動,就等於在完成一種智識上的更新。尤其,在這樣的審視之下,看到各個領域的專家呈現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如何與時俱進深化寫作題材和擴大視野,我就能得到一種新的啟發和動能。更直白地說,我年輕時期信奉的寫作(政治意識型態)神話,如今全被更新迭代的技術拆解了。這就是說,我的想法必須修正,說修正主義也行。我個人認為,從今而後,所有作家和文字工作者都需要調整戰略了,與強大的AI作戰和融合應用,並自願在要求原創的焦慮下,開拓新的路徑。這種精神勞動自然是不輕鬆的。但我們不應否認的是,這種刺激和魔幻寫實很具魅力,我們還能透過(囤書)閱讀的深刻交流,將已消逝的歷史與社會記憶恢復過來,進而了解它們是如何塑造著我們的智識觀。

 

昨日傍晚,我在○○書店裡有了許多發現。不久之前,擺在書架上的「美」羅納德.格里戈爾.蘇尼主編《劍橋俄國史》第三卷、第二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5-5)、《小津安二郎大全》已被內行的書友買走了,心裡有點失之交臂的況味。不過,後悔是無用的,買書必須果斷而行。走讀之餘,我又發現了一本有用的奇書:「英」西蒙.加菲爾德《為什麼會有百科全書:從《自然史》到維基百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5-5)。我大約花了三十分鐘左右,仔細翻閱了該書內容與架構,認為它很符合我的需求。它從A至Z英語字母順序開展,以富有代表性的關鍵詞為敘事主軸,書末附有英文原書頁碼和本書頁邊碼,搜尋起來很方便。在「戰敗者!VANQUISHED」詞條寫道:1990年代初,正值《大英百科全書》公司全盛時期,有2000多名業務員透過上門推銷的方式銷售他們的大部分套裝印刷本。

 

不過,後來大英百科全書公司沒及時跟上數位時代(軟體光碟式百科全書)的轉型, 1994年該公司營收下降至4.53億美元時,它只賣出了5.1萬套,而且大部分營業員都被解雇了。到1996年,該公司營收已降至3.25億美元,每年的銷量僅為幾千套,虧損日益嚴重。2000年,波士頓咨詢顧問公司有兩位高級副總裁著書對《大英百科全書》的衰落,總結出了多個因素:其一、大英百科全書公司的高階主管忽略了光碟式百科全書的重要性和美國家用電腦的普及率。其二、老牌企業和所有傳統產業一樣,都深受傳統包袱的束縛與困境,而且,決策者被他們自己的歷史與神話所蒙蔽,無法欣賞那些不符合他們集體心理框架(前衛性)的東西。正如所謂時勢所趨,最後連走在時代尖端的微軟公司,都決定退出光碟式百科全書的業務。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1980年代中期出現在台北市街頭(忠孝西路、重慶南路)推銷百科全書的光景:各圖書公司業務員們手裡捧著百科全書的樣書,在他們身後備妥大型彩色印刷套書,一看到路過的行人,便上前熱情推銷圖書。從這個時點來看,我認為台灣的圖書公司對市場敏銳性極高,幾乎同步對應和善用了美國、日本、中國的出版資源,他們掌握著圖書市場的規律,深諳如何從各種大型套書裡獲取最大的利益。與此相比,我是個不懂利益的局外人,整個觀念還止步於文化出版層面的探究,以通讀「美」羅伯特.達恩頓《啟蒙運動的生意:《百科全書》出版史(1775-1800)》(北京:三聯書店,2005-12)、「法」達郎貝爾《啟蒙運動的綱領:百科全書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4)等經典名著為樂而已。話雖如此,我仍然相信,每個作家和博識者因各種不可違逆的因素,沒能通讀大部頭的百科全書,但師法編撰百科全書式的精神,畢竟是美好的人生大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邱振瑞的沙龍
14會員
403內容數
邱振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02
最後,我必須對三國大介順其自然成為讀書狂迷的歷史背景,做個善解人性的概括,因為我們了解他如何與讀書打交道以後,就不會取笑他把自家書齋壘成書山起伏的怪現象了。1969年,三國大介前往日本留學,初到之年,他的物質生活過得刻苦而艱難,此後兩年也是。當年,日本政府對外國留學生的管控極為嚴格,明令規定不准留學
2025/09/02
最後,我必須對三國大介順其自然成為讀書狂迷的歷史背景,做個善解人性的概括,因為我們了解他如何與讀書打交道以後,就不會取笑他把自家書齋壘成書山起伏的怪現象了。1969年,三國大介前往日本留學,初到之年,他的物質生活過得刻苦而艱難,此後兩年也是。當年,日本政府對外國留學生的管控極為嚴格,明令規定不准留學
2025/09/01
那一天,我給三國大介打了兩次電話,鈴聲響了許久都沒接通。我推想,他該不會在忙碌其他事務吧。這是有可能的,不如等他回電話再說。電話聯絡的事情就這樣擱置下來。今日下午,他終於來電話了。他開頭就說,現下正在處理書齋的大量藏書,為了詳細了解海運至台灣的相關手續,包括重量與運費計算,還專程跑了一趟郵局櫃檯。他
2025/09/01
那一天,我給三國大介打了兩次電話,鈴聲響了許久都沒接通。我推想,他該不會在忙碌其他事務吧。這是有可能的,不如等他回電話再說。電話聯絡的事情就這樣擱置下來。今日下午,他終於來電話了。他開頭就說,現下正在處理書齋的大量藏書,為了詳細了解海運至台灣的相關手續,包括重量與運費計算,還專程跑了一趟郵局櫃檯。他
2025/08/28
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文學評論與歷史書寫之間界線何在?即使文章發表出來,它們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又能給讀者大眾帶來真正的益處?就此而言,不明確這樣的寫作立場,寫作文章將落入尷尬的境地,甚至成為迎合華麗預算的煙火表演。或許出於這層考慮和警惕,我關注著日本歷史寫作的出版現況,以此作為鑑照自身文
2025/08/28
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文學評論與歷史書寫之間界線何在?即使文章發表出來,它們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又能給讀者大眾帶來真正的益處?就此而言,不明確這樣的寫作立場,寫作文章將落入尷尬的境地,甚至成為迎合華麗預算的煙火表演。或許出於這層考慮和警惕,我關注著日本歷史寫作的出版現況,以此作為鑑照自身文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者喜歡在書店、二手書店和圖書館尋找靈感,以及閱讀習慣的演變,包括實體書和電子書的選擇。作者還分享了對實體書的處理與斷捨離、偶遇的驚喜,以及挑戰厚小說的心路歷程,並表達了對紙本書未來的思考和熱愛。
Thumbnail
作者喜歡在書店、二手書店和圖書館尋找靈感,以及閱讀習慣的演變,包括實體書和電子書的選擇。作者還分享了對實體書的處理與斷捨離、偶遇的驚喜,以及挑戰厚小說的心路歷程,並表達了對紙本書未來的思考和熱愛。
Thumbnail
這幾天有在圖書館實習,在整理書的時候,突然覺得有些想法想要寫寫 那麼多的書,有人會看嗎? 在圖書館裡面看到一大堆書,就會有這樣的疑惑
Thumbnail
這幾天有在圖書館實習,在整理書的時候,突然覺得有些想法想要寫寫 那麼多的書,有人會看嗎? 在圖書館裡面看到一大堆書,就會有這樣的疑惑
Thumbnail
整理家中書本後,回想所有書籍背後的閱讀記憶。從兒時初次接觸漫畫開始,到後來的小說、心理學、世界文學等閱讀經歷,除了回顧自己的閱讀歷程,並探討閱讀習慣與書籍類型的轉變,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閱讀的熱愛。
Thumbnail
整理家中書本後,回想所有書籍背後的閱讀記憶。從兒時初次接觸漫畫開始,到後來的小說、心理學、世界文學等閱讀經歷,除了回顧自己的閱讀歷程,並探討閱讀習慣與書籍類型的轉變,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閱讀的熱愛。
Thumbnail
早期,在我出紙本書的年代,已經開始有人在講電子書的事情了,不過當時的我並沒有很在意。一來,對它不夠熟悉;再來,當時網路還是撥接的年代,誰會在網路上看書?我心底打很大的問號。隔了這麼多年,隨著網路的躍升、軟硬體設備的改善,加上各家平台興起,「電子書」不再只是網路上看的書,還有閱讀器的誕生。
Thumbnail
早期,在我出紙本書的年代,已經開始有人在講電子書的事情了,不過當時的我並沒有很在意。一來,對它不夠熟悉;再來,當時網路還是撥接的年代,誰會在網路上看書?我心底打很大的問號。隔了這麼多年,隨著網路的躍升、軟硬體設備的改善,加上各家平台興起,「電子書」不再只是網路上看的書,還有閱讀器的誕生。
Thumbnail
延續上回的閒聊,說到我喜歡逛書店發掘新書,相信大家都會發現這方法接觸到的書籍非常有限,而且要從數以千計的書籍封面作判斷,確實非常容易錯失好書。
Thumbnail
延續上回的閒聊,說到我喜歡逛書店發掘新書,相信大家都會發現這方法接觸到的書籍非常有限,而且要從數以千計的書籍封面作判斷,確實非常容易錯失好書。
Thumbnail
常有人問我的書櫃何以長期爆滿,待讀清單總是有增無減? 回想過來,我自小學開始,還真從沒出現過閱讀空檔。(頂多是我拖延症發作,擱著不讀👀)有時聽到旁人說最近都找不到合意的書籍,我簡直無法想像。
Thumbnail
常有人問我的書櫃何以長期爆滿,待讀清單總是有增無減? 回想過來,我自小學開始,還真從沒出現過閱讀空檔。(頂多是我拖延症發作,擱著不讀👀)有時聽到旁人說最近都找不到合意的書籍,我簡直無法想像。
Thumbnail
閱讀不會停歇,而是彼此都在這樣的浪潮之中追尋自己的棲身之所。紙本書即便不再是唯一首選,即便開始凋零,但它可能還會走下去,走到下一個載體已經不能裝載的世界之後。書本作為知識傳遞的載體,承載著寫作者完整的脈絡,為傳遞有用資訊的工具。然而,時代持續變遷,知識載體也隨之轉變。
Thumbnail
閱讀不會停歇,而是彼此都在這樣的浪潮之中追尋自己的棲身之所。紙本書即便不再是唯一首選,即便開始凋零,但它可能還會走下去,走到下一個載體已經不能裝載的世界之後。書本作為知識傳遞的載體,承載著寫作者完整的脈絡,為傳遞有用資訊的工具。然而,時代持續變遷,知識載體也隨之轉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