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經看到一篇社群文章,有位業務抱怨,自從 GPT 出現後,與客戶交談變得更難了,因為對方總是說:「我問過 AI 了。」、「它說是正確的。」
之前我寫過關於 AI 的文章,這一次,我僅從寫作的角度,來聊聊「GPT」。
用來查資料時,它有時會出錯,尤其是歷史、小說或作家的資訊;同一個問題,不同的提問方式,也可能得到迥異的回應。這種不一致性,能令人思考:你追求的是答案,還是思考的過程?
最有趣的是那些沒有固定答案的討論,可以把它當作一面「反像鏡子」,映出你想法的盲點。它會提出不同見解,從中引出你從未料到的論點,而不是直接給你真理——而是可能。
這也提醒你,寫作中不要過度依賴任何事物,你的心才是指南。那有人會問:「不確定對錯,要怎麼當輔助?」
你可以先問 GPT,再去網路查資料、問身邊的人、或去圖書館找書,做多重確認。它只是幫你把問題縮小一點,好讓你更清楚下一步。
人本身就不完美,更何況 GPT,它的不穩定性,或許對人類正是一種完美。不如把它當作一本字典,想翻時翻,想放下時就放,如此彼此——才得以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