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為中國,美國晶圓代工大廠的生存縫隙

撰文|編輯部
在中美科技冷戰的陰影下,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 GFS)選擇了一條耐人尋味的路。8 月初,公司宣布與一家中國本地晶圓廠達成合作協議,將汽車級 CMOS 技術導入中國市場,並以「China for China」為口號。這不僅是業務調整,更是一場地緣政治算計。
成熟製程的市場籌碼
不同於台積電和三星衝刺先進製程,格羅方德長期聚焦於成熟製程。這次合作鎖定的 22 奈米至 55 奈米車規晶片,雖然談不上尖端,但對中國龐大的新能源車與智慧汽車供應鏈卻至關重要。對汽車業來說,穩定比先進更重要,「能用、能交、能保證十年供貨」才是最強競爭力。
兩線作戰的平衡術
這個決定,放在格羅方德的全球棋局裡,顯得格外微妙。
- 在美國,公司正豪擲160億美元,擴建紐約與佛蒙特廠,搭配矽光子與先進封裝技術,緊貼華府的晶片法案。
- 在中國,則靠在地合作維持存在感,避免被完全排除於市場之外。
這是一場典型的「雙重賭注」:在美國強化國內供應鏈,在中國則以本地化換取客戶信任。
風險與挑戰
問題在於,這樣的戰略能走多遠?
- 美國是否會容忍格羅方德與中國廠深度綁定?
- 成熟製程能否滿足中國不斷升級的需求?
- 在價格競爭激烈的本地市場,格羅方德的毛利率能否保住?
任何一環失誤,都可能讓「China for China」淪為口號。
一場生存實驗
在這場全球半導體的板塊位移中,格羅方德顯然不想成為被邊緣化的那一個。它選擇了一條第三道路:既不全然依附美國,也不輕言放棄中國。
這是務實的選擇,卻也是一場高風險的實驗。未來數年,這場「在中國為中國」的嘗試,將成為觀察全球晶圓代工產業裂縫的最佳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