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polar-CMOS-DMOS (BCD) 能把邏輯控制,精密類比與高壓功率元件整合在同一顆晶片上,它是手機PMIC、AI伺服器電源板乃至 SiC/GaN 驅動器的關鍵製程。以下快速巡覽主要晶圓代工廠的技術特色與2025年量產節奏。

撰文|編輯部|2025年7月
台積電(TSMC)
技術版圖:節點橫跨0.6µm→40nm,且是首家把 BCD搬上12吋線的代工廠。
22nm BCD:官方已確認「全球最先進 22BCD 平台」研發中,可在更小面積整合 5–28 V 元件,並降低功耗與封裝尺寸。計畫在2025年完成量產導入,鎖定高階手機與 AI Notebook電源管理晶片。
2025年產能動向:南科Fab 18 12吋產線擴充後,22BCD 與 40BCD 將和 3 / 5 nm HPC 晶片共享「類先進製程」產能池,滿足手機、伺服器與車用雙重需求。
聯華電子(UMC)
技術版圖:BCD 節點自0.5 µm延伸至55 nm,最高耐壓達200 V,並具嵌入式 NVM 與 HV DMOS 元件。
2025年重點:
55nm BCD:鎖定車用 Grade-0、工控與快充 PMIC,已成UMC 12 吋主力;多家客戶於2025 H1進入高量跑車模式。
0.18 µm BCD:因汽車功率IC長尾訂單持續,竹科、南科8吋線仍維持滿載。
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 GF)
130 BCDLite Gen2:支援至 40 V,Auto Grade 1 認證,已有 30+ 客戶設計導入。2023年底完成認證後,2025年在美國FAB 8、德國FAB 1與新加坡FAB 7三地擴大出貨,主攻車用MCU與馬達驅動。
40 ESF3 AutoPro175:強化40nm平台的175 °C 高溫可靠度,2025供應SDV(Software-Defined Vehicle)電源方案。
Tower Semiconductor
0.18µm & 65nm 平台:200mm 0.18BCD 鞏固傳統工控;最新300 mm 65 nm BCD(3.3 V 閘氧)於2025 APEC發表,鎖定 AI 伺服器VRM、行車電腦與行動PMIC,量產時程落在2025.H2。
Samsung Foundry
現行量產:8吋130 nm BCD(1.5 / 3.3 / 5 / 70 V+eFlash)已服務車用PMIC與手機快充晶片。
路線圖:2025年將推出 130 nm 100 V BCD 與 90 nm 70 V BCD(含深槽隔離 +DTI),進一步提高功率密度與車規等級。
中芯國際(SMIC)
55 nm BCD平台:2022年完成開發並交付客戶量產;2025年已成為中國車用PMIC與高壓顯示驅動主力製程。
180 nm BCD:2025年Q1起大批導入 AI 伺服器電源板、AI 加速卡,填補成熟製程產能缺口。
觀察與投資啟示
技術趨勢:先進與成熟交錯佈局。TSMC、Tower 把BCD帶進65 nm以下;GF、Samsung透過130 / 90nm高壓強化車用可靠度;UMC、SMIC 以 55 nm撐起大宗需求。
產能策略:12吋BCD正快速擴張(TSMC、Tower、UMC),成本優勢對 8 吋產能形成擠壓;但8吋高壓 (>70 V) 仍有長期利基。
需求引擎:EV高壓平台、AI伺服器高功率 VRM、以及手機快充PMIC,推升40V以上高整合BCD 晶片滲透率。
投資佈局:瞄準具備12吋BCD、車規Grade-1/Grade-0 認證與22–65nm技術的代工廠;同時關注Tower與GF在北美、歐洲落實「在地化供應」的中長期紅利。
2025年是「BCD 進階化」與「產能12吋化」的拐點,誰能在40V以上高壓與22–65nm 節點率先卡位,誰就掌握下一輪電源晶片成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