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我參加公司福委會會議,身為主委的我,負責與其他委員一起討論今年要舉辦哪些員工活動。這些活動有獎金,目的是為了提升同仁參與度與凝聚力。
當我看到選項清單時,其中一項「籃球機比賽」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因為籃球機正好是我的強項,如果真的辦這個比賽,我幾乎篤定可以拿下獎金。從個人角度來看,這當然是非常誘人的選擇。
然而,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並不是以「自己」的身分來到這場會議,而是代表著公司員工的聲音。我應該站在大家的角度去思考,什麼樣的活動能讓最多同仁參與、最符合整體需求。但如果我因為個人利益而支持「籃球機比賽」,那其實已經脫離了代表角色,這就是典型的 代理人問題(Agency Problem)。什麼是代理人問題?
代理人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被授權的人(代理人)並不一定會依照委託人的最佳利益行事,而是會偏向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
這種情況常發生在:
- 資訊不對稱:代理人比委託人更清楚內部細節,可以利用資訊優勢。
- 利益衝突:代理人的個人目標,和委託人期待的方向不一致。
- 缺乏監督:委託人無法全面掌握代理人的決策過程。
為什麼會產生問題?
- 立場轉換的錯覺:當我們拿到決策權,就容易不自覺地代入「自己的利益」,忘了自己是代表別人。
- 短期利益的誘惑:眼前的好處(例如獎金)會讓人忽略長期價值(活動能否真正凝聚同仁)。
- 責任感稀釋:因為決策是團體討論出來的,個人會覺得「我的選擇只是其中之一」,降低了自我約束力。
可能的結果
- 失去信任:若委託人發現代理人總是為自己著想,代表性就會受到質疑。
- 資源錯置:活動可能辦得不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變成少數人的遊戲。
- 效率下降:代理人和委託人之間的不一致,會導致更多溝通成本與矛盾。
如何避免代理人問題?
- 自我提醒角色:在發言或投票前,先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還是大家需要的?」
- 資訊透明化:會議前蒐集員工意見,讓自己的選擇更符合群體期待。
- 建立制衡機制:若有不適任的情況發生,就要有對應的處置(例如:更換人員)。
- 長期思維:問自己,這個決策是短期讓自己得利,還是長遠讓大家更好?
結語
在福委會會議上的那一刻,我深刻體會到什麼叫做「代理人問題」。一旦身處代理角色,我的任務就不再是滿足自己,而是替眾人把關。這種矛盾其實不只發生在公司,股東與經營者、客戶與顧問、家長與老師,生活中處處都能看到。
最終,能不能解決代理人問題,關鍵在於 角色意識與責任感。唯有真正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做決策,代理人才能不辜負那份被信任的委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