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你只是想假裝自己過得比較平靜

你是不是也曾在某間無印良品店裡,走著走著就開始幻想自己的人生會比較有秩序?
又或者打開一個北歐風居家Youtuber的帳號,就忍不住想搬家?
🌳為什麼大家都愛淺木色?
工作需要,我無可避免地經常會問業主:「你想要什麼樣的風格?」有七成會說:「簡單一點,木頭的、自然的那種,淺木色看起來比較舒服。」
然後再加一句:「就那種北歐的感覺(我知道你其實想說就Ikea那種,但不好意思),看了心情就比較好。很療癒。」
療癒。
這個詞已經變成當代空間設計裡的靈魂避難所,但它到底指的是什麼?是光線?顏色?還是我們自己?
淺木色=溫柔?其實它沒這麼單純
我們對淺木色有一種集體誤會。
它看起來輕、暖、清爽,彷彿只要一上這種木頭紋理,空氣裡就會飄出一點禪意。
舉例:應該沒有人第一次走進無印良品會覺得:「啊~好吵喔~」。
通常是:一秒進入溫柔的森林吸氧狀態,好像自己也變得有秩序、有質感了,講話都忍不住輕了一點。
原因很簡單:淺木色=視覺鎮定劑。
木頭紋理給人「自然」的錯覺,顏色淡淡的,空間亮亮的,大腦就會自動以為「安全」。
問題是——你以為自己在休息,其實只是被「柔光濾鏡」催眠了。
因為大多數人無法清楚描述自己的情緒需求。
所以選了「不太會出錯」的顏色——那種看起來沒有威脅、沒有個性、像白噪音的顏色。
設計師最愛用的木質色(包括我自己在內)少了一點壓迫感,但其實也少了一點包容性,如果你真的焦慮,它未必能接住你。
乾淨清爽不是療癒萬靈丹
北歐風和無印風,最大的賣點就是「乾淨+簡單」。
可惜人類的真實生活,不太乾淨,也不太簡單。
所以當一間屋子全部都米白+淺木色時,看五分鐘覺得療癒,看五個月可能會覺得——「我是不是住在展示間裡?」
療癒要有安全感,但也要有歸屬感。
曾有一位案主說她「想做一個很療癒的臥室」,我問她什麼顏色,她說:「就那種溫溫的木頭色吧,大家不都說那樣最舒服?」
但在訪談過程中,她提到最近一直有睡眠障礙,早上醒來感覺無力、晚上又很難停下腦袋的聲音。
我後來問她:「你會不會其實需要的是一個被包圍的空間感,而不是光亮清爽的環境?」
她愣了一下,點頭。
於是我們放棄了「乾淨明亮的木色感」,改用了深木色、橄欖綠、亞麻色、昏黃燈光、厚實織品來做整體包覆。
她後來傳訊息跟我說:「我終於覺得我活在屬於我的地方。」
北歐風=人造森林,無印風=安靜實驗室
我們來比一下。
- 北歐風:喜歡自然光、大木桌、羊毛毯、蠟燭——很「我在森林小屋喝熱紅酒」。
- 無印風:極簡到連笑聲都要小聲一點,強調功能、秩序、沒有多餘線條。
兩種風格都愛用淺木色,但氣質差很多。
一個像「我在假裝當森林精靈」,一個像「我在無聲打卡的地方上班」。
問題來了:你是想被自然抱抱,還是想被秩序安撫?
搞清楚這點,比「木頭要選橡木還是梧桐」重要一百倍。
心理層面的殘酷提醒
為什麼大家會一窩蜂往「淺木色+白牆」跑?
因為它給人一個假象:好像人生可以很乾淨。
可是你仔細想——你工作很亂、情緒很亂、人際更亂,結果一回家看到白牆+淺木色,心裡真的平靜嗎?
還是只是在壓抑?
說穿了,淺木色的療癒,有時候像止痛藥。有效,但不是根治。
如果你本質上焦躁,那麼再多米白木紋,也救不了你那顆「隨時炸毛的心」。
那到底要不要用?
拜託,不是要你放火燒掉家裡的木地板。我也很愛用淺木色,只是——
要不要用淺木色,不在於流行,而在於「你需要它給你的什麼」。
如果你需要安定,淺木色就是你的鎮定劑。
如果你需要表達自己,那就別全家刷成米白色,留點衝突、留點混亂。
顏色不是裝飾,是情緒的材質
療癒的顏色,不是一定要明亮的、乾淨的、裸色系的。
如果你心裡有些情緒是暗色的、有厚度的,那麼你需要的可能是:
- 一點更深的木色
- 一塊讓人沈下去的地毯
- 一盞角落的暖光立燈
- 一道牆,不必什麼都白
因為真正的療癒,不是「乾淨到沒有個性」,是「讓你誠實」的空間。
是你能夠坐下來,有點累、有點亂、有點真實,但不用演出「我過得很好」的那種空間。
🪞最後的補刀
你現在呢?
你現在的房間,是不是非常乾淨、清爽、沒有聲音,但也沒有你。
有些顏色不是你喜歡的,是你以為「自己應該喜歡的」。
準備好一點點雜訊、一點點溫度、一點點混濁,也許你會真正住進自己身體裡。
風格只是表象,情緒才是真正讓你想留下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