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里斯.米勒 晶片戰爭
📖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on Medium:
👉 [Chip War| Book Review| How modern world was shaped by semiconductors]
《晶片戰爭》是一本剖悉半導體的前世今生的書,作者克里斯.米勒用一本書的篇幅,描寫了半導體產業壯闊波瀾的發展史。從美國到日本,再到南韓與台灣,作者把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和科技產業結合,讓我們看到了當今半導體巨頭們是如何誕生的,期間經歷了哪些波折,而他們又是如何角力和上位。我覺得最令人驚嘆的是作者的文筆,將原本艱深的科技題材,寫得比小說還要精采。作者本人應該不是電機背景,但是卻把這些複雜的電子元件等內容,寫得深入淺出,我相信就算不是這個領域的人一定也能看懂。戰爭與政治的緊密關連
作為理工專長的學生(我大學還修了三個學期的電子學),我都沒想過科技業和大國博弈的關係是如此緊密。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前期發展,基本上離不開美國和蘇聯的政治角力。到了後期,則是美國在東亞的布局導致,至於現在,則圍繞在美國對中國的政策上。
作者提到,半導體最一開始的發家和冷戰少不了關聯。當時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太空,震撼了世界。為了不落人後,美國也開始加強了火箭和太空的研究,當時正苦於找不到客戶的新創科技公司快捷半導體,擁有了第一筆大單,正式起飛。
半導體改變戰爭型態
隨著半導體的持續發展,它也被用於投入戰爭。美軍在越南陷入苦戰,他們的空軍對於精準地打擊地面目標始終有困難,而德州儀器的半導體則發揮了關鍵作用,讓美軍的炸彈精準度大幅提升,變成了毀滅性的武器。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產業並非單靠市場競爭自然發展,而是被冷戰的地緣政治推動。美國政府的軍工需求與資金,等同於幫整個產業打下根基。這也顯示,科技突破往往不是單純的「實驗室勝利」,而是國家戰略的副產品。
美國的亞洲政策
《晶片戰爭》另一個重要篇章,是美國如何將半導體產業「外包」到亞洲,並藉此強化地緣政治影響力。
美國擔心在南越淪陷後,整個亞洲都將瀰漫共產主義的氛圍,尤其有鑑於各個東亞和東南亞國家都是華人,他們很可能紛紛倒向共產黨。因此,在亞洲尋找盟友成了美國外交政策的首要課題。當時的台灣、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正在工業化過程中,擁有廉價勞動力,美國便將晶片封裝與測試等低附加價值環節轉移至這些地區。這樣的政策不僅降低了美國廠商的成本,也讓東亞國家逐漸嵌入全球半導體供應鏈。
隨著時間推移,美國逐漸被日本超越,他們已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品質逐步增加市佔率,慢慢撼動美國的地位。在日益漸增的威脅感下,美國與日本的科技競爭開打了。
其中一項對抗日本的策略,就是扶植南韓,讓日本無法壟斷全球的DRAM產業,正也是三星發家的原因。這一段歷史提醒我們:國際產業的興衰往往不是單純的市場行為,而是大國博弈的副作用。
台積電
在這個故事中,台灣的角色尤其關鍵。米勒指出,台積電並非自然形成的企業,而是台灣政府計畫下的產物。當時李國鼎與被稱為「台灣半導體之父」的張忠謀,決定走一條不同於美日韓的道路——專注於「純製造」的晶圓代工。
張忠謀的策略可謂精準:台積電不與客戶競爭設計,而是成為所有設計公司的製造伙伴。這種「不與客戶搶飯碗」的模式,反而成為吸引力,讓矽谷設計公司願意將最先進的技術交給台積電代工。隨著製程不斷縮小,建造與維護晶圓廠的成本愈來愈高,能夠專注投資的台積電逐步拉開與其他競爭者的距離,成為今日不可取代的存在。
台灣因此被推到國際舞台的中心。當代的「護國神山」不只是經濟支柱,更是全球科技供應鏈的戰略要角。換言之,台灣不再只是地緣政治的棋子,而是棋盤本身。
《晶片戰爭》讀後感
雖然我讀的是電子和通訊工程,但是我從來沒思考過這些科技公司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晶片戰爭》帶給我很大的啟示,除了公司本身的能力外,政府的支持和國際角力也很重要。若美國沒有在東亞布局,設置代工廠,就不會出現技術移轉。若日本沒有發展成科技大國,就不會有今天的三星。書中最有啟發性的比喻之一,就是將晶片視為「現代的石油」。石油在 20 世紀決定了能源格局與戰爭勝敗,而晶片在 21 世紀則決定了資訊時代的命脈。
無論是手機、汽車、飛機,還是人工智慧、大數據與量子運算,都離不開晶片。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美國要嚴格限制先進晶片出口中國,因為這不只是商業問題,更是軍事與國安問題。
《晶片戰爭》不是一本純粹的科技史,而是一部「地緣政治的產業史」。它讓我明白,晶片不是單純的工業產品,而是決定國際秩序的關鍵力量。若說石油定義了 20 世紀,那麼晶片便是 21 世紀的命脈。今天我們討論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或 5G 基礎建設,其核心問題都繞不開晶片。米勒提醒我們:誰掌握晶片,誰就掌握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