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潤 底層邏輯 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我每次讀完都覺得有上次沒有讀進去的部分。隨著人生閱歷慢慢增加,也越來越能理解作者的意思。在這篇讀書筆記中,我整理了一些自己喜歡的內容,但是建議閱讀本篇筆記的讀者,之後要去閱讀完整的書,這樣才能更精準地讀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什麼是底層邏輯?底層邏輯就是事物的共通點,了解萬物運作的基本邏輯後,才能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以不變應萬變。作者在本書整理了五種不同的底層邏輯。
第一章: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
三種對錯觀
作者提到人要有三種對錯觀,從法律人、經濟學家以及商人的角度看問題。作者進一步舉例說明,A引誘B進入C沒有鎖門的工地,造成B死亡。那麼從這三個角度分析,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以法學的觀點而言,錯在A,應該懲罰A;以經濟學家的觀點而言,A引誘B的成本大於C將門上鎖的成本,因此若懲罰C,讓大家都會上鎖,就可以降低再發生率。以商人的利益最大化討論,承擔責任也不能讓B復活,因此吃虧的是B自己。
人性、法律與道德
作者在此章節還討論了人性、法律、道德三者的不同。人性的根本是繁衍與生存,其考量皆從此出發,也因此,我們會形容「殺害自己的小孩」的行為「沒人性」,因為它違反了「繁衍」的目的。而道德本質上則是「借貸式的利益交換」,因為在社會發展時,群體協作能產生更大的效益,因此久而久之便出現了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範,也就是道德。因此,對於違反這些約定行為的人(作者以插隊為例),我們稱為「不道德」。而法律追求的,則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理解對錯之後,下一步是學會思考問題的方式。
第二章: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
事實、觀點、立場、信仰
「事實」是客觀的事物,比如一棟建築的高度、一個人的體重、一個時刻的氣溫等等。它是不容易產生爭議的事。「觀點」則是對事物的看法,比如覺得一棟建築很高、一個人很重、一天很熱等等,爭議的產生就源自於大家往往把觀點當作事實。「立場」則是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有時贊成A觀點可以讓你得到比較多的利益,有時贊成B才行,這就是立場,比如我是賣冰的,我一定會說今天很熱。「信仰」則是一套能自洽的邏輯體系,這也是作者認為最不該與人爭論的地方,因為反駁對方的信仰只會讓自己失去對方。
注射式洗腦
什麼是注射式洗腦?就是把一個觀點悄悄地「注射」到你的腦中,但你渾然不知。作者舉的例子是,「為什麼胖的人相對比較懶?」,這時候你就會開始思考答案,而不去質疑「胖的人是否真的比較懶」這個問題本身,這就是注射式洗腦。這個手段的常見公式就是「為什麼+想植入的觀點」,透過這個公式來影響聽眾。作者提到,有些人則會自己落入自己的注射式洗腦中,而毫不自知,當他問自己「為什麼…」的時候,就已經把觀點植入自己的腦袋了。
洞察力的重要性
這是察覺問題的本質的能力,作者強調了它的重要性。我們平常看到的東西是表象,基於我們的經驗總結,但是我們要了解的是背後的「系統」如何運作。作者認為,系統就是要素和連接關係,比如說一輛車的零件是它的要素,這些零件之間如何連接運作則是它的連接關係。接著,為了了解系統的全貌,作者再將系統拆解為變數、因果鏈、增強迴路、調節迴路和滯後效應。第一項屬於要素,後四項則屬於連接關係。
變數指的是會改變的要素,比如一杯水的量、一個人的體重等等。因果鏈則是「增強」和「減弱」的關係。舉例來說,長時間在學校上課會讓疲勞程度增加,這種A增加B就跟著增加的關係,是增強。而長時間在學校上課會讓玩樂的時間減少,這種A增加B卻減少的關係,是減弱。增強迴路是一種頭尾連接並不斷增強的關係(我以前學控制理論時稱為「正回饋」),比如說你很有錢,你承擔風險的能力就越強,你就越有本錢投資,就能變得更有錢。反過來的則稱為調節迴路(我以前學的叫做「負回饋」),舉例來說,市場的價格供需就是這樣,當售價上升時,消費者不買單,於是售價再次下降,消費者採買後,售價又再次上升。滯後效應則是時間帶來的複雜度,當你聽到某個資訊並執行後,卻發現世界的變化太快,導致你的決定變得沒有價值。這讓我想到一位大學教授曾告訴我們,當他在唸書時,熱流是非常受歡迎的專業,比半導體還要賺錢,沒想到他畢業後一切都變了。
流程、制度、系統
流程是做完一件事的過程,我認為這就好比當兵時你要先排好隊,整齊劃一地喊出「親、愛、精、誠」才能上餐廳。制度則是訂定好的規則,比如第一班是打飯班,剩下的班會輪流第一個上餐廳。系統則是我們所見的表象背後的黑盒子。作者認為,頂級優秀的人改變的不是流程和制度,而是系統。作者舉的例子為二戰時的美軍降落傘良率遲遲無法往上提到百分之百,於是軍方決定在交貨前每次都讓廠商先隨機挑幾個降落傘跳,自此良率就提升到百分之百了。
建立基本的邏輯思維
作者認為建立基本的邏輯思維有四點。
證有不證無:證明一件事情有很容易,眼見為憑即可。但是要證明一件事情無就很困難,因為就算你沒看過,也不代表它不存在,也可能只是你還沒見過而已。
以偏不概全:作者認為不能單憑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經驗就判斷他的方法是好是壞,因為一個人的經驗總結不了整體。我想這個台灣人應該都懂,像就你爸媽說:「隔壁XXX每天讀書就考了全校第一,為什麼你辦不到?」因為他們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證有靠舉例:要證明一件事情存在比較容易,只需要舉出一個例子即可。在討論問題時,若認為一個東西「有」,可以直接舉出例子。
概全靠推理:作者認為一般性的結論只能靠證明、推理。
掌握思考邏輯之後,作者把焦點轉到個人的成長。
第三章: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
作者認為,人生可以總結成一個公式
人生商業模式=能力X效率X槓桿
能力
作者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獲得能力的能力」。說到底,就是「勤奮」。透過大量的努力、加班,能夠快速成長。但是勤奮還不夠,必須要「高效的勤奮」。作者認為,高效的勤奮的重點,就是「刻意練習」稍微困難的部分,由此得到最高效率的進步。
這個章節讓我想到,申請研究所時,我將目標瞄準了瑞士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當時該校的托福門檻為100分。在這之前我曾經考過一次托福,只拿了83分。為了應對這個遙不可及的分數,我全力衝刺自己考得最差的部分-口說,並只安排了少數的時間在我之前考得最高的閱讀。我利用了暑假的時間,每天從早到晚的投入,最後口說拿了30滿分,並考出了108分的成績。雖然比不上補習班的培訓,但至少可以跟自己交代了。我現在才理解這就是我不知不覺間的「刻意練習」。
效率
作者認為,最有效率的方法,不是在努力的過程中擠出時間,而是進行「選擇」。選擇這個事情值不值得做,值不值得花時間投資,這才是最有效的做法。
槓桿
因為不管再怎麼努力、高效,一天能夠使用的時間就是那麼多,因此我們會需要槓桿。招聘團隊來擴大自己的效率、開發好的產品(作者舉了活字印刷代替謄寫師的例子)、資本槓桿(透過資本來放大能力,用錢打出成果)、影響力槓桿(作者強調:人脈,不是那些能夠幫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幫到的人)。
時間管理
作者認為,時間顆粒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職業化程度(時間顆粒度指的是安排時間的最小單位)。有些人會訂下目標:今天要做到...;有些人以小時為單位;有些人則是以分鐘為單位。我想這就像學校會以50分鐘來定義一節課,這樣一來,一個早上就可以學到四堂課,早上加下午就可以學到八個不同的主題。若是單純以早上、下午來切割,就只能學到兩個。
因此,切割得越精細,就越有能夠安排事情。作者認為要做到好的時間管理,必須做到三件事
- 理解別人的時間顆粒度
- 細化自己的時間顆粒度
- 善用日曆管理時間顆粒度
接著,要分別做好年、天、小時的時間管理。
接著作者將重點從自身轉向他人。
第四章:理解他人的底層邏輯
什麼是幽默感?
作者總結了三種詮釋幽默的理論。第一種是優越感,透過創造一個失敗者,讓聽者有了優越感,進而覺得放鬆。
第二種是錯愕感,透過一個意料之外的回答,讓聽者覺得驚喜。
怎麼把大象放進冰箱裡?把冰箱打開,把大象放進去。
第三種是釋放感,先製造危機,再用安全感讓危機消失。
在台灣夜跑很危險。不要慌、不要急、不要九層塔、雞排不要切
作者認為,幽默感是一種很稀缺的能力。
邊界感
作者認為邊界感是「所有權」的認知。知道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每個人都待在自己畫好的範圍內,想要越界的話則要徵求對方的同意。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擅自問別人的薪水就是侵犯邊界感的一種舉動。在公司每個人都應該要知道自己的位置,而不越過邊界。
作者接著把討論範圍從個體擴大到社會。
第五章: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
自然法則、族群法則、普遍法則
作者提出,世界上存在三大法則:自然法則、族群法則、普遍法則。自然法則指的是弱肉強食,為了生存而比較誰更有力量,這時候強調的是個體的優勢。族群法則是大家基於一 個共同的目標,凝聚再一起,比如一個家庭是族群、一個宗教是族群。為了讓族群獲利,每個人都會讓出一部分的決策權,這樣一來就能用強大的團體來支撐能力有限的個體。我覺得最好的例子是軍隊,在軍隊裡有各種雜七雜八的規定,而為了順利服役,大家總會遵守這些規定,因為這樣可以讓這個族群的運作更順暢。普遍法則是指在族群之外,所有人都能認同的事物。作者認為,在面對一個不講理的人時應使用自然法則;在一個組織中應使用族群法則;在組織之間的合作則應該使用普遍法則。
產品價格怎麼決定?
作者認為產品價格是由功能價值、體驗價值和個性化價值決定的。
功能價值就像是吃了一個便當,吃完後覺得飽了,這樣便當就有了功能價值。那麼我們會更傾向於選擇什麼樣的便當呢?答案是高性價比的便當。也就是說,在便當的內容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會選擇更便宜的便當。而要做出高性價比,可以透過大規模降低成本,壓低價格。
那麼體驗價值呢?作者舉的例子為,小販將策略從販賣西瓜改成賣半個西瓜送一個勺子,於是和其他人相比,他就顯得不同,這樣的產品對消費者來說,讓他們隨時都可以吃西瓜,於是這項產品有了體驗價值。
個性化價值則是針對產品客製化,它有私人訂製的特色。比如量身打造的西裝、特殊造型的情人節蛋糕等等。這樣能讓消費者感到最多的稀缺價值。
結語
讀完《底層邏輯》後,我最大的收穫是能用「更高一層」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與決策。無論是思考對錯、分析問題、提升個人能力,還是理解他人與社會協作,作者都在提醒我們:真正厲害的人不是死守流程或盲目努力,而是能看穿背後的系統,了解背後的原理。
這本書的價值不只在於提供方法,更在於幫助我們培養一種「看見底牌」的習慣。我相信,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每次重讀這本書都會有新的體悟。對我而言,這本書既是思維工具箱,也是提醒自己不斷修正方向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