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碳捕捉後需要封存才不會再度回到大氣之中。然而,除了將二氧化碳轉換為碳酸鈣或碳酸鎂等穩定物質之外,二氧化碳氣體本身能夠儲存的選項只剩下部分符合地質條件的地點。
全球究竟能有多少封存潛力是一項持續在研究與討論的議題。當最新的研究指出,適用的封存量較之前多數研究還要低上許多時,自然會在社群上引發許多爭論。
新聞原文連結請參考。全球碳儲存量有限,難支撐捕捉與移除需求?
刊登於《 Nature 》的新研究下調了全球碳儲存潛力的估算,認為「合理」的上限應為 1,460 gigatons 的 CO2。
這一數字有別於以往偏高的技術推算,因為研究同時考量了工程可行性、安全風險及治理挑戰,凸顯地質儲存並非取之不盡,而是一項稀缺且需要戰略管理的資源。
研究強調,無論是碳捕捉與封存( CCS )還是二氧化碳移除( CDR ),其依賴的地下儲層並非無限供應。未來如何在工業減量與碳移除之間分配有限容量,將深刻影響全球的能源布局、產業發展及氣候政策走向。
碳儲存有限,基建需求媲美石油產業
雖然理論上全球可容納約 11,800 GtCO2,但研究認為真正「可用」的安全容量僅約 12%。
即使如此,若要達到淨零排放,全球在高峰時每年仍需注入近 8.7 GtCO2,其規模幾乎與當前全球石油產業相當。這代表管線、鑽井、壓縮機、港口到監測系統都得成倍擴張,才能應付龐大的碳流量。
此外,碳儲存資源在全球分布並不均衡。美國、俄羅斯、中國、巴西與澳洲的大型沉積盆地擁有相對充裕的潛力;但印度、挪威、加拿大以及部分歐盟國家,在經過安全與地質條件的篩選後,可利用的空間就相當有限。
IET 永續與淨零政策中心成員 Robert Sansom 博士指出,這份研究提醒人們,碳捕捉與封存( CCS )雖是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工具,但並非「取之不盡」。他強調,必須將其視為戰略性且有限的資源。由於各地儲存潛力分布不均,未來二氧化碳運輸路線勢必重塑,跨境管線與海運走廊將成為通往注入樞紐的重要基礎設施。
研究同時點出,離岸儲存需要完善的法律與責任制度,否則司法管轄權模糊與長期監測的義務,將讓融資更加困難。
總體來看,研究建議必須建立清楚的使用優先順序。像發電、水泥等「難減排」產業,因為排放穩定且集中,可能會優先獲得儲存空間;而大規模二氧化碳移除( CDR )的推展,則可能因儲存不足而受限。
專家批評:研究忽略其他潛在儲存方式
這項研究也招來學界質疑。愛丁堡大學碳捕捉與封存專家 Stuart Haszeldine 教授指出,研究是從宏觀角度出發,挑戰了部分有關儲存效能風險的假設。
他強調,研究認為真正可商業化利用的容量或許只有目前資源估算的 10%,但這種高層次的推論往往忽略了實際操作上的關鍵細節。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的 Jack Andreasen Cavanaugh 也補充批評,指出該研究僅考量沉積盆地(例如鹽水含水層與枯竭的油氣藏),卻忽略了其他儲存潛力龐大的選項,例如礦物儲存(玄武岩、橄欖岩)以及煤層,這些可能蘊藏數十億噸的潛在容量。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碳礦化技術:捕捉與封存二氧化碳的潛力與挑戰
2025年碳捕捉與封存(CCS)技術發展現狀
Northern Lights 海運碳封存計畫:創新還是高成本過渡方案?
建築材料:減緩氣候變遷的潛在碳封存利器
美國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發展動向
油田裡的碳捕捉與封存,合理減碳方案還是更多化石燃料的漂綠騙局?
碳捕捉後只能封存到地底嗎?看看另一種可能的未來吧
英國220億英鎊碳捕捉與封存計劃:大膽改革還是化石燃料的長期束縛?
生質能碳捕獲與封存(BECCS)技術介紹
CCS 如何成為淨零排放的關鍵推手?
Microsoft 斥資 8 億美元投入 BECCS 碳移除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