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經過書店時被某本書的封面或書名吸引,毫不猶豫地買下來,滿心期待地帶回家。
然而,這本書卻靜靜地躺在書架上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一年,每次路過都讓你感到一絲內疚。
“我又買了書卻沒有讀……“這種內疚感彷彿在提醒你,你浪費了金錢,辜負了知識,更辜負了自己當初想要進步的美好願望。
閱讀的心理壓力
當我們終於下定決心要開始讀書時,卻發現自己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包袱。
我們告訴自己
”一定要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
“一定要完全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讀過的內容都要記住,否則就是白讀了”。
於是,原本應該愉快的閱讀時光,變成了一場考驗意志力的馬拉松。我們戰戰兢兢地翻開書頁,生怕錯過任何重要內容,更不敢在書上留下任何痕跡。
畢竟,在書上畫線或折角,感覺就像是在褻瀆神聖的知識殿堂。
重新思考閱讀的本質
搞不好,這些想法都是不必要的負擔呢?
一本書,「書怎麼讀都有趣」的作者青山南表示
閱讀的過程其實是讀者對書的再創造,讀者真正讀到的東西並不是書裡原封不動的內容,而是作者的思想在我們腦海裡的投射。
換句話說,書並不是作者思想的載體,而是讀者思想的激發者。
寫過鉅作《追憶似水年華》的作家普魯斯特就說過:
“讀書是對讀者的激勵,
而且,也僅僅是激勵而已。
作者的智慧結束之後,
讀者的智慧才剛開始。”
共鳴與個人理解的重要性
當我們讚歎一本書鞭闢入裡的時候,其實我們指的往往不是書本身,而是它在我們心裡激發的共鳴。
不同的人讀到同一本書裡的同一句話,腦海中浮現的意義多半也各不相同。
因此,除非你是試圖恢復書籍本來面貌的版本學家,否則,只是為了自己的目的,
你大可不必太執著於”作者的本意”,
也不必擔心自己”讀錯了”。
閱讀是對話,不是解謎
閱讀並不是尋找標準答案的過程,書籍也並不是一道等待你解開的謎題,它只是在邀請你和它完成一次有樂趣的對話,僅此而已。
放下對讀書的執念
放下對讀書的執念,不必追求速度、完整或標準答案,閱讀本應輕鬆自由。
讀書不必追求”讀完”“記住”“正襟危坐”,哪怕躺著讀、跳著讀,甚至讀一半放下,都是完全可以的。
核心是要放下這些執念:不必強迫自己”讀得快”“必須讀完”,不用糾結”沒記住就是白讀”,更不用害怕在書上畫線、折角——這些痕跡反而是你和書對話的證明。
甚至是一個時光膠囊,讓過去跟未來的你對話,或是讓過去的讀者該未來的讀者做一個跨時空的互動。
過去我們常常唸的高中國文課文,都是透過前人對作者的創作解讀,例如註疏,像是史記的三家註。
打破對書籍的過度敬畏
只要能打破以作者為中心的執念,折角和畫線也就不會有什麼心理負擔了。
當然,我不是在鼓吹破壞書籍的行為。
折角和畫線只是表面的表現,我們真正需要放下來的,是在心理上,對書籍肅穆的敬畏。
這種敬畏讓我們在閱讀時放不開手腳,在那些威風堂堂的名著面前更加畏縮,結果只是讓我們與知識和可能的啟發漸行漸遠。
共創的閱讀體驗
閱讀是作者與讀者的共創,批註、折角、甚至他人留下的痕跡,都是新的啟發與對話。
這些看似”破壞”書籍的行為,實際上是在創造新的閱讀層次,讓每一本書都變成獨一無二的思想交流空間。
多樣化的閱讀方法
善用多樣化方法——隨機閱讀、讀年表與索引、拆書、朗讀——讓讀書成為生活的樂趣與探索新知的方式。
作者分享了超實用的小技巧:讀作者年表能快速了解書的背景,看索引像”尋寶”一樣定位重點,甚至試試朗讀讓文字”活”起來。
這些方法讓閱讀變得更加靈活有趣。
真正的尊重與創造性閱讀
對一本書真正的尊重,究竟是將它一塵不染地束之高閣,還是反覆翻閱直到書脊脫膠?
青山南想提醒我們的是,不必擔心打破書籍原本的模樣。
打破也是一種創造,閱讀就是讀者和作者隔空相對,一起創造新想法的過程。
突然覺得讀書輕鬆多了,不是嗎?閱讀本就應該是一場自由的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