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生鍊魂】開篇一:人生學「死」,永生學「活」
因小時候為了人類不能長生不老而哭後,永生這個課題就成了我難以忽略的作業。
非我想要去關注,而是這個議題時不時就回到我面前;一般人應該難以體會那種感受,但有體會過同時性事件,且經驗豐富者,應該就知道我說的是哪種回事。
該來的逃不了,該做的躲不過,雖然沒什麼是「應該」的,可惜,一旦接觸靈魂領域的深層自我,不管是誰,總會冒出幾件此生沒辦法跳過的課題。無奈,只能接受多查查,看看自己的靈魂到底是要引導自己走向什麼方向。至少,這是某種回到「小時候的初衷」吧。雖然和我想的不一樣。
不過,追查「永生」議題,發現到不少人類對於永生的恐懼,遂讓我越覺有趣。
更深入些,發覺人類當前的許多事業、制度、信仰與知識,都是以「死亡」作為結局規劃的,所以提到永生反倒怕「生」了?
終將走向死亡的生命,如何「死」,想怎麼走向結局,是人類一直面對的課題。許多宗教的核心也是以人類終將死亡去規劃的,「死亡」是人類必然的結局。所以,在這個前提下,在死之前,要如何好好活著才算不枉此生,是許多智者都會考察深思的議題。
但是,僅以「死亡」為前提的條件去思考「生」的議題,真的能理解所謂「生」這回事嗎?
思考「生」的議題,不是應該以「生」為前提嗎?
這便是我追查「永生」時所感受的矛盾。
當生命時長多了一倍,你是否準備好了?
關於「永生」,有人會覺得這是假設一種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情況,所以沒有任何思考與討論的意義嗎?
那麼,兩百年前的人類,有想過能活那麼久嗎?(現二O二五年)
日本,約一八二O年左右,平均壽命約為三十四歲。
歐洲,約一八二O年左右,平均壽命約為三十六歲。
中國,貴族壽命約三十七歲。
十九世紀初期之前的全球平均壽命普遍不高,只有少數歐洲精英階層能活超過四十歲。
過了一百年。
臺灣,約一九二O年代初期(民國15-19年),男性平均餘命為38.76歲,女性為43.13歲。沒增加多少。
再過個三十年。一九五O年代的全球平均壽命大約在46.5 歲左右。開始增加一些了。
又過了三十年。一九八O年代,據聯合國的數據,全球平均壽命約為62歲。
到了二O二三年,根據聯合國資料,全球兩百三十七個國家與地區中,已有五十七個國家或地區,其平均壽命都超過八十歲。台灣則排名第五十二。
和一百年前相比,每個人的人生時長均多了一倍以上。
那麼,多出來的生命時間,要怎麼活?
有想過嗎?關於「老了要怎麼活」的資訊,是什麼時候變多的?
廣義上,關於老年生活的智慧自古就在哲學和宗教中存在。
作為一門科學,其系統性研究始於二十世紀中期的老年學。
作為一種大眾消費品和公共話題,它於二十世紀八O年代末至九O年代隨著嬰兒潮世代的年齡增長和「積極老化」理念的興起而蓬勃發展。
作為一種無所不在的現代生活資訊,它在二十一世紀的數位時代達到了頂峰,形式變得極其多元和個人化。
核心驅動力始終是:人類壽命的延長和一代又一代人追求更高品質晚年生活的渴望。
也就是說,在一百年前,一九二O年代時期,平均壽命約四十歲的時候,人類的生命時長不足以讓人去思考,想要如何有品質活下去的生活該怎麼做。
到了一九八O年代平均壽命約六十多歲時,許多人多出來的生命時間因不知如何運用,這才產生了「老了要怎麼活」的觀念。
到了現代,二十一世紀,「老了要怎麼活」的觀念,已成了一種無所不在的現代生活資訊,許多上了年紀的人還整理出自己的一套「活老好」的生活秘訣,享受著晚年人生。
那麼,未來,如果人類的壽命又延長了?
當生命又多出一倍了,人生又會有什麼變化嗎?
當前許多思考該如何迎向終點的「活老好」生活秘訣又會有什麼變化?
或者,當人類的再生醫療有了新突破,有了修補損壞細胞的新科技,或是逆轉老化變異細胞的新方法,使人類因可以不斷培養自體損耗細胞而壽命延長至一千歲左右——
到那時,關於人生該如何活,該如何過,該如何死——的想法,還會和現在一樣嗎?
政治、法律、信仰、家庭與婚姻、各種風俗文化與教育、對於人類的價值與意義,等等種種制度與觀念,還會和現在只有百年的人生一樣嗎?
我覺得,這是可以想想的有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