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健檢報告之中,很容易發現報告中出現「膽結石」的診斷。有時肚子超音波的報告一打開,就看到紅字標示著「異常」,確實是非常令人害怕的事情。不過,「膽結石」其實是很常見的生理現象,也不一定真的會造成疾病!
膽結石是如何產生的?
首先,結石的產生其實在醫學上還沒有很好的定論,成因並不是很明確。不過目前學界公認的理論有以下幾種機轉:
1. 膽汁太濃
2. 膽汁裡面的成分不平均
3. 膽囊在排空膽汁的時候產生遲滯
這三個原因,不論是單一還是混合,都可能會比較容易產生膽結石。
其中,膽結石根據成分可以分成兩大類:
1. 膽固醇結石
顧名思義,膽固醇結石裡面主要的成分就是膽固醇,通常是因為膽汁油份太高,一旦開始結晶就會形成膽固醇結石。它的顏色會比較淺與偏黃,質地它比較軟一些,通常一捏就碎了。
2. 色素結石
色素結石又細分成黑色的色素結石跟棕色的色素結石。黑色色素結石主要的形成原因是來自大量的溶血,例如溶血性的疾病;棕色的色素結石則常常與感染相關,其中細菌性的感染或者是特殊的寄生蟲感染才會比較容易產生。
臺灣人大部分其實都是以膽固醇結石為主,因為溶血性的疾病並不多,衛生環境發達後寄生蟲的感染也幾乎消失了,所以結石會是膽固醇為主並混合一些色素結石的成分,我們稱之為「混合性結石」(簡單來說就是包牌啦)。
不過,哪一種膽結石其實對於後續的疾病發展沒有很大的關係,因此臨床上我們醫師很少特地去區分。
多少人有膽結石?
全人類統計起來,大概有6%的人有膽結石的,不過有一些族群的風險比較高。女性族群的膽結石比例較高一些,大概有7%,男性則大概是5%,尤其是懷孕的女生也比較容易產生膽結石,推測是和懷孕的生理變化有關係。
年紀在40到50歲以上的人,膽結石產生的比例上升許多,如果有膽結石的家族史的話也比較容易產生。過度肥胖、糖尿病、與血脂比較高的族群風險也比較高。另外,有些特定的疾病,例如:肝硬化、小腸的免疫疾病、慢性黃疸、血友病,也會造成膽結石的產生率上升。
特定的藥物也會增加膽結石發生的機會。口服的避孕藥、一些荷爾蒙的補充劑、以及GLP-1的受體受體促效劑(就是俗稱的瘦瘦針),都會容易產生膽結石。不過因為這些藥物在人體身上的效益經常大於產生膽結石這個壞處,所以大部分的醫師並不會因此完全避開這類藥物的使用。
膽結石常見的症狀
其實就是沒症狀(笑)。整體而言,大約八成有膽結石的人是沒有任何症狀的,很可能就帶著那個結石度過了這一輩子。
剩下的兩成,比較常見的症狀包括「膽絞痛」和「膽囊炎」。
1. 膽絞痛
「膽絞痛」是一個醫學術語,實際上膽絞痛並不是真的像臺語中「攪絞」(kiáu-ká)的感覺,反而更類似是一種持續性的悶痛。疼痛的位置以右上腹為主,有些人的疼痛感延伸到上腹部、背部,甚至到胸口下方。
有時候膽絞痛會合併一些其他的症狀,包含噁心、嘔吐、冒冷汗,好發在吃飯之後,尤其是在吃大量比較油膩的食物後特別容易發作,原因是大量油膩的食物進到消化道裡面時,會刺激膽囊很用力的收縮,就容易引發膽絞痛的發生。
單純的膽絞痛發作,通常可以在使用止痛或止吐藥物進行症狀治療後得到緩解。
2. 膽囊炎
如果膽絞痛發生的頻率變高或反覆發生,最常見的併發症就是急性膽囊炎。急性膽囊炎的治療原則上至少必須使用抗生素來去協助治療發炎的情況;如果一直沒有處理它或者單純只用止痛做症狀治療的話,放久了之後有可能會慢性化,演變成慢性膽囊炎。有些急性膽囊炎疾病進展的速度很快,可能會導致膽囊膿瘍,嚴重者會惡化到膽囊壞死、破裂,最後演變成腹膜炎與敗血症。
外科醫師在膽囊結石與膽囊炎中的角色
不過,膽囊炎若是有即時治療,不論是藥物、引流或是手術處理,預後大部分都相當不錯。外科醫師的角色通常是協助處理適合手術介入的膽結石或膽囊炎,原則上優先建議做膽囊全切除,因為發炎且功能不佳的膽囊若是沒有拿掉,日後再復發膽結石或膽囊炎的機會比一般人高上許多。
隨著醫療技術與科技的進步,臺灣的醫院應該幾乎都可以提供微創膽囊手術的選擇,不論是腹腔鏡手術、單孔微創腹腔鏡手術、或甚至是高階的機器人手臂手術,都是安全的手術方式,建議在了解各種不同方式的差異後,就各自的喜好與狀況作出選擇即可。膽囊切除本身對人體並不會造成很大的生活機能改變,只有大約一成的病人手術後較易有一些容易腹瀉的後遺症。
如何預防膽結石產生?
其實還真的有不少預防膽結石產生的方法,不過這類型的預防方式通常是根據統計產生的,實際上的效益還是要看每個人的體質差異。首先,吃什麼東西是最重要的,若想預防膽結石的產生,可以多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或適量攝取維他命C錠。原理上,維他命C可以促進膽汁裡面的膽固醇變回膽酸,便可以有效的降低膽結石發生的機會。多攝取不飽和脂肪酸的油類跟食物,例如:橄欖油、大豆油、芥子油、花生油,這些都是含比較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類。堅果、花生這類的食物也富含不飽和脂肪酸。
喝黑咖啡在統計上也對膽結石的發生有預防性的效果,但一般而言因為咖啡因比較具刺激性,我個人的建議是適量攝取即可。多運動、控制血脂肪也都有助於降低體內膽固醇整體的總量,對預防膽結石的形成也有一定程度的效益。
膽結石與後續疾病的變化,說簡單還真不簡單!實際上,膽囊雖然小小的一顆,但可以產生的疾病相當多樣化,也因此對於膽囊的結石或發炎最好的治療方式並不存在,最可行的治療方針還是要以當下的疾病狀況評估,才能做出對你最好的醫療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