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普的大貿易時代下,各國的利益目標逐漸導向少輸為贏,全球供應鏈開始移轉,保護主義也開始抬頭。從全球化走到反全球化的路徑上,永續的議題似乎被壓了一頭,並且隨著路徑改變也導致企業成本上升,更少經營者有閒情逸致去思考永續,畢竟我們總有更急迫的難題需要解決。
聯合國在2004年發布的《WHO CARES WINS》中,首次對於 ESG 一詞進行了定義: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其中,部分實務與學者將 Environmental 解讀成「環境治理」,不同於我們常用的「環境保護 (Environment)」 ,前者指的是好的事情多做,後者則是壞的事少做。此外,Governance 也比「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更加廣泛,兩者在治理的參與程度上有明顯的落差,除了企業董事會或股東結構之外,更涵蓋治理機制與決策過程,例如供應鏈透明度與利益衝突揭露等。
在永續供應鏈的議題上,採購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採購的決策將決定企業的供應鏈關係,因此「以人為本」將會是決策的核心,同時掌握成本管理與風險控管兩大原則,進行戰略地圖的開展。目前產業所進行的「綠色採購」,大多以環境 (Environmental/ Environment) 的角度出發,從產品服務、供應鏈議和與公司治理中著手,但如何在採購戰略中凸顯公司所創造的社會影響力,也將是未來的兢爭力所在。
如同採購的重點思考涵蓋風險管理的概念,永續實務對於企業也同樣是風險管理的落實。將永續風險納入企業風險管理與組織策略中,也意味著對組織文化與目標的一次重整,也是我們更靠近永續的一步棋。
此外,市場中不乏提供社會問題解方的社會企業,若產業間在供應鏈的角度能以「價值」的角度進行思考,在綠色採購中考慮兼具社會價值的供應商,透過合作將永續供應鏈的建構更加堅實,也在混亂的談判桌上給出一份更有亮點的答卷。
註:註:本文為筆者參與白宗城顧問《永續覺醒:企業轉型與責任採購的綠色戰略》研討會後的筆記與反思,也特別感謝白顧問的分享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