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50+文章的核心觀點是:人生中許多衝突與痛苦,其實不是來自外在環境,而是來自「我執」──我們對於某些事物過度堅持、不願放下的執著。
心理師胡展誥提出三種值得練習放下的「我執」:
- 物品的我執
- 三年內未使用的物品,可以考慮斷捨離。
- 若有紀念價值,可以縮小保存方式(如拍照留念)。
- 紀念存在於心,而不是存在於堆積的東西。
- 人際關係的我執
- 不必勉強維繫讓你耗能、痛苦的人際關係。
- 優先選擇能讓你感到自在、被理解、被滋養的人。
- 若無法避免耗能關係,保持最低限度、最省力的互動即可。
- 後悔的我執
- 後悔常來自過度專注於「失去」的一面。
- 練習「擇己所愛,愛己所擇」,專注於當下的收穫與成長。
- 每個選擇不只是犧牲,也同時帶來某種獲得。
- 第一步:覺察 → 列出你難以放下的執著清單。
- 第二步:篩選 → 訂定幾個標準,判斷哪些該留、哪些可以放下。
最後提醒:
放下不是消極,而是讓自己擁有彈性與自由,避免被「必須如此」的信念綑綁。只有鬆開緊握的手,才能抓住真正重要的東西。
📝 放下我執練習清單
🔍 第一步:覺察
- 列出「執著清單」
- 不敢丟掉的東西
- 難以拒絕的人際關係
- 一直後悔的選擇
- 其他讓你「非得要如此」的堅持
✂️ 第二步:篩選
設定 2~3 個標準,幫助自己判斷:
- 有沒有實際功能?
- 是否讓我感到滋養或消耗?
- 留下來會讓生活更好嗎?
📦 物品的我執
- ✅ 三年內沒用過 → 可以放下
- ✅ 有紀念價值 → 拍照、縮小保存
- ✅ 功能早失效 → 丟掉、轉送或出售
👉 提醒:紀念存在心裡,不在於囤積物品
👥 人際關係的我執
- ✅ 滋養關係 → 保持、經營
- ✅ 耗能關係 → 減少互動,保持距離
- ✅ 無法避免 → 採取「最省力互動」
👉 檢測方法:看到對方來電 → 如果第一反應是「煩欸…」=耗能
⏳ 後悔的我執
- ✅ 減少糾結失去,多看自己獲得了什麼
- ✅ 練習「擇己所愛,愛己所擇」
- ✅ 認真選擇 → 專心活在當下
👉 提醒:每個選擇都有失去,也同時有收穫
🌱 每日小練習
- 今天我最想放下的一個執著是_____。
- 我可以用什麼方式縮小它的影響?
- 我因為放下,會得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