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對外服務前,朋友介紹來了一位客人,室友M(來過安室,我都會簡稱室友),在廣告業擔任聘僱工作,也經營自己的花草品牌,這幾年,她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品牌就這樣穩穩地走下去。
第一次溫罐服務前,M有先說明目前的身體狀況,她已經完成化療,正在進行一些預防性的治療,並確認醫囑是允許進行按摩紓緩的。
談到當時確診的情境,M說其實她沒有哭,是在一次例行性的檢查,甚至沒有任何症狀,就來到後期。
她記得一位醫師曾分享的觀點:「癌細胞也是身體的一部分,只是它必須用這樣的方式來提醒我們,它需要被關注。」
或許是因為這句話,讓她選擇了不同一般人的反應來與這個疾病共處,那段時間,她花了很多時間與身體對話,或許就是這樣的對話,為她打開了一些空間也轉換了一些念頭——也在化療過程中,發現很多值得感謝與幸運的地方。
聽到這裡,我也很有感,我一直相信,每個細胞都是靈魂的組成,它們其實都知道的,他們無法表達,而疾病的示現,也僅僅是那唯一的管道。
M說她自己本身算是樂觀的人,也很慶幸當初在工作上的選擇,讓她得以用相對穩定的狀態完成治療,如今也能持續經營自己的品牌,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
我們或許不是天生就樂觀,但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選擇,那就是我們能夠做的選擇。
M離開前對我說:「今天謝謝你這兩個小時。」
但我心裡更深的感受是——真正收穫比較多的,其實是我。
活著,一切都不容易,我們總關注著外在,卻很少關注自己,找回對身體的覺察,我想是關切自己的第一步。

這邊整理了幾個讓我們練習身體覺察的方法:
如何練習找回對身體的覺察
呼吸與自律神經調節:
練習:每天花幾分鐘留意呼吸的深淺與長短,譬如生理性嘆息先用鼻子進行第一次正常吸氣、接著用鼻子進行第二次快速吸氣,最後用嘴巴吐出一口長長的氣,吐氣的時間應該是吸氣時間的兩倍左右。
研究指出,專注於呼吸能活化副交感神經,有助於降低壓力反應、提升身心平衡(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2020)
身體掃描
練習:閉眼,從頭到腳觀察當下感覺:緊繃?麻木?或放鬆?正念減壓(MBSR)課程中的「身體掃描」被廣泛證實能提升身體覺察、減輕焦慮與憂鬱(Kabat-Zinn, 1990)
情緒日記 × 身體感覺連結
練習:記下今天的情緒,同時標註身體的對應感覺(例如:「焦慮 → 胸口悶」、「委屈 → 喉嚨緊」),心理生理學研究顯示,情緒會以特定模式反映在身體部位,例如恐懼多集中在胸口,悲傷多集中在心臟與喉嚨(Nummenmaa et al., PNAS, 2014)
動態覺察
練習:透過伸展、走路、或輕柔運動,觀察動作時身體的變化,研究發現,輕度的身體活動能提升身體覺察與情緒調節能力,並降低壓力荷爾蒙(Cramer et al.,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2016, 關於瑜伽與正念運動)
觸覺與溫度練習
練習:洗手時感受水的溫度、泡腳時感覺熱度在身體的擴散,研究顯示,溫熱刺激能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副交感神經活性,幫助放鬆與安全感建立(Ueno et al.,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 2018)
我自己的體會是身體與情緒的關係是緊密的,因為這位客人的分享,加上我自己的經驗,我也開始閱讀相關書籍,最近剛讀完這本「情緒的毒身體知道」

作者集結了自己作為心理師,共計兩萬多名的案例,集結出整合情緒與身體間的關聯,很有意思,其中有一篇探討的是,肩胛骨的僵硬是來自於對自由的不滿足,挖~完全打中心聲,上班族有五成以上都肩胛骨痛><
本書想強調的是,當你了解了身體這些症狀背後可能是什麼內在情緒,你是有機會透過改變身體狀態進而影響心理狀態的,我個人很喜歡這個想法,因為改變情緒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搭配以身帶動心,一定是加分的,舉個最單純的例子,運動會讓人身心愉悅,有運動習慣的人應該很有感,這本書很推薦給大家,可以參閱看看身體有那些被提及的狀態,又連結那些心理狀態,或許能看到自己更多不同的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