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一年又要過去了·····
沒想到吧,轉眼已經九月中。一下子2025年就即將邁入尾聲,接著幾個連續假期放完後,聖誕節一到就要2026年了。
有時候會收到一些大腦訊號,提醒著自己要振作起來。但不知道是因為歲數關係,還是划手機耍廢真的太爽,每一回的振作都相較以往來得困難多了一咪咪。
我一直企圖在這之間找到一些開關,至少這次可以運動可以撐久一點、可以把這本書看完(最近在看比爾蓋茲的自傳:《原始碼》)、或嘗試自己帶便當一個禮拜兩次。但每次回過神來時,發現這些事情被擱置不知道多久了。
看著 Netflix 追不完的日劇,每一部都有點滋味卻又劇情老套(有點意思但不好意思的那種),捨不得關掉電視又想著未來人生。是因為 J 型人格正在作祟嗎?帶著罪惡感在看影集。在打起精神和躺平中迂迴打轉。根據英國研究,大家放棄年初所設定下的目標比例比想像中高很多(大概是90%這麼高)。
放棄是通病、躺平是必須。
心理學家 Baumeister 提到「意志力就像肌肉」─用力過度會疲勞,但適度鍛鍊會越來越強。這讓我意識到,或許不是我沒用,而是大腦也需要循序漸進地加強耐力。
如果不想看著毫無進展的自己原封不動打包到明年,我想要找到一些簡單的小關鍵,或許能解套這個「敵不動、我躺下」的局勢。我分為幾個對策如下:
以終為始:提醒自己為什麼要努力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以終為始」。雖然老套,但每次要放棄前,想一下當初為什麼開始,是最能喚醒動機的時刻。比如說減肥破局時,只要想到希望未來能當個健康又漂亮的辣媽媽,那個畫面就能重新拉回專注。
降低標準:把成功拆得更細
從 65 公斤要瘦到 55 公斤,10 公斤的差距包含熱量消耗與時間期望值,往往在遇到第三次饑餓和第五次量體重後就會放棄,甚至還會大吃一頓安慰自己。後來我調整策略,先把目標從 65 到 62,縮短差距後反而鬆了一口氣。
神經科學的「多巴胺模型」告訴我們:大腦的快樂並不是來自「終點目標」,而是來自「比預期更好的小驚喜」。所以把大目標拆成小里程碑,能讓我們更頻繁地獲得意外的達成感,反而更容易持續。(補充知識點: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多變多巴胺三部曲)
最小可行單位:建立微小習慣
大家都知道「21 天養成一個習慣」的說法,但規矩一旦定下就會覺得度日如年。幾乎沒在運動的人,突然訂下一天要跑 30 分鐘,通常 10 分鐘後就會累到放棄。
《習慣的力量》裡的「習慣迴路」指出:習慣是由「提示 → 行為 → 獎賞」組成。我的做法是把 30 分鐘變成 10 分鐘,甚至只是飯後換上運動鞋去散步五分鐘,最後再用一首喜歡的歌當小獎賞。這樣小到不可能拒絕的行為,反而比較容易成為打卡習慣。
好玩很重要:找到內在動力
如果一門知識只從最枯燥的理論開始,那半途而廢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語言學家莉迪雅.馬科瓦在 TED Talk《學新語言的秘訣》 中分享,與其一開始死背文法,不如看卡通或學幾句打招呼的話,用來和人互動。
這和心理學上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一致:人類的動機來自三大需求─自主感、勝任感、連結感。當我能選擇學什麼(自主)、感受到一點進步(勝任)、並和別人互動(連結),學習就會變得更有趣,也更能長久。
別忘了多對自己說:我想遇見更好的自己
放棄真的很容易,因為達到心中目標需要努力和心力。規劃很麻煩,甚至要花很多錢與時間。大腦總會給你千百個放棄的理由,但它忘了提醒你:未來的自己會怎麼看待現在的選擇。
時間會無聲地流逝,一個月、一年、三年、五年;30 歲、40 歲、50 歲,甚至躺在病床上的那一刻—
怎麼回頭替自己的人生打分數?
從一個「小勝利」開始吧。累積下去,會發現自己真的不一樣了。同樣的一切也送給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