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是一本結合心理學、神經科學與商業觀點的非小說暢銷書,作者 Charles Duhigg 透過真實案例與研究,揭示了人類行為背後的習慣機制。全書分為三大部分,涵蓋個人、組織與社會層面的習慣變化,並提出「習慣迴圈」(提示、行為、獎賞)與「關鍵習慣」的理論。書中強調,了解習慣的運作機制,就能有意識地改變行為、提升自律與效率,甚至轉化整個企業文化或社會運動。這本書不僅適合自我提升者閱讀,也為管理者與教育者提供行為轉變的實用工具。
Charles Duhigg 是普立茲獎得主,曾任「紐約時報」記者,專長於商業與科學議題的調查報導。他以深入淺出的筆觸將科學知識轉化為貼近日常的故事,使「習慣的力量」自2012年出版後即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榜數月。Charles Duhigg 後續出版的「更聰明、更快、更好」(Smarter Faster Better)則延續其對高效行為與決策科學的關注。他強調,改變行為的第一步不是意志力,而是理解習慣如何被啟動與強化,並學會設計自己的「行為架構」來取代原有的反射式行為。
以下摘要本書的重點與大家分享:This process within our brains is a three-step loop: First, there is a cue, a trigger that tells your brain to go into automatic mode and which habit to use. Then there is the routine, which can be physical or mental or emotional. Finally, there is a reward...

我們大腦中的這個過程是三步驟的循環:首先是提示,它告訴大腦進入自動模式,並決定使用哪個習慣。接著是例行公事,可能是身體、心理或情緒上的行為。最後是獎賞。
習慣的形成由提示、例行公事與獎賞組成一個循環,稱為「習慣迴圈」。提示觸發行為,例行是實際行為,獎賞則強化該習慣,使之固定於腦中。了解這個機制有助於我們辨識與改變習慣。
Cravings are what drive habits. And figuring out how to spark a craving makes creating a new habit easier.

渴望是驅動習慣的動力。了解如何激發渴望,有助於建立新習慣。
習慣的核心動力是渴望,渴望讓我們重複某個行為。建立新習慣的關鍵在於設定誘人的獎賞,引發渴望,才能讓新行為持續下去。
The Golden Rule of Habit Change: You can’t extinguish a bad habit, you can only change it.

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是:你無法根除壞習慣,你只能改變它。
要改變壞習慣,不能試圖根除它,而是保留原本的提示與獎賞,改變中間的行為。透過替代行為建立新的習慣迴圈,才能真正實現改變。
Keystone habits start a process that, over time, transforms everything.

關鍵習慣會啟動一個過程,隨著時間推移,改變一切。
在組織中,某些「關鍵習慣」具有槓桿效果,能促成整體文化與效率的轉變。例如安全文化在鋁業公司的成功,就是由強調一個關鍵習慣開始。
Willpower isn’t just a skill. It’s a muscle, like the muscles in your arms or legs...

意志力不只是技能,它就像手腳的肌肉一樣,可以訓練也會疲乏。
意志力可透過訓練增強,但也會因過度使用而疲憊。了解如何適當管理與培養意志力,是改變習慣與達成目標的核心能力。
Crises are so valuable, in fact, that sometimes it’s worth stirring up a sense of looming catastrophe rather than letting it die down.

危機非常有價值,有時甚至值得激起一種即將到來的災難感,而非讓它平息。
危機能打破既有組織慣性,成為重新建立習慣的機會。成功的領導者會善用危機來導入新的行為模式與企業文化。危機不僅是挑戰,也是一種改變的催化劑。
Consumers sometimes act like creatures of habit — automatically, with little regard to rationality or goals.

消費者有時會像習慣性動物一樣行動——自動且幾乎不考慮理性或目標。
零售巨頭如 Target 藉由數據分析了解顧客行為習慣,甚至能預測懷孕與需求。企業運用這些習慣模式來調整行銷策略,影響購買行為,讓顧客「無意識地」形成品牌偏好。
Movements don’t emerge because everyone suddenly decides to face the same direction at once. They rely on social habits.

社會運動之所以興起,不是因為每個人突然做出相同決定,而是仰賴社會習慣。
社會運動的發展基礎是人際網絡與社會規範的習慣性力量。從朋友之間的連結,到組織的結構與信念,這些社會習慣能激發大規模行動,如馬丁路德金領導的民權運動與大型教會的擴張。
Some habits are so entrenched that they override our capacity to choose.

有些習慣根深蒂固,會凌駕於我們選擇的能力之上。
習慣既能賦予我們力量,也可能導致失控。對於成癮、強迫行為等問題,法律與倫理常在「選擇」與「習慣」之間掙扎。最終,每個人都需為自己的習慣承擔責任,但我們也必須理解行為背後的習慣性驅動。
結語
「習慣的力量」說明人類行為背後的習慣機制,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為何會反覆做出某些選擇,而非一味自責或壓抑衝動。當我們學會覺察「提示—行為—獎賞」的迴圈,就能以溫和不批判的方式看待自身習慣,進而調整日常行為,讓生活更有節奏與秩序。這種自我理解與行為重塑,有助於建立內在的心靈和諧,降低焦慮與內耗,進一步培養穩定、正向的情緒狀態。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習慣決定了我們的飲食、運動、睡眠與壓力管理方式。書中強調改變一個關鍵習慣,往往會牽動整體生活型態的改變,使身體與心理朝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當我們建立有益健康的例行行為,例如每天散步、深呼吸或早睡早起,不僅能強化身體機能,也讓心神歸於平靜與和諧,達成真正的身心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