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突然想起來國小時在字典的背後看到的一句引用,我印象深刻,到現在都還記得。
前面有點忘記(大概是不愛看慘劇),但後面的記得很清楚「因為悲劇引人深思,而慘劇只叫人絕望。」
其實我不太喜歡看致鬱故事,不喜歡看悲劇,但憂鬱可以,因為它淡淡的,是每個人都有的一點點或更多。
但即使如此,我也不會想看憂鬱導致悲劇的故事,因為那越來越濃重的憂鬱反而脫離了平淡的界線(甚至如果用平淡包裹還更痛)
我還是喜歡看點有希望的東西,就算只是漂浮在憂鬱的海洋裡,但你的深思與感悟就是最治癒的東西。
至於為什麼治癒會讓人感覺難過,我猜大概是因為總會讓人聯想到「這麼美好,破碎了會變怎樣?」而大部分人太明白美好破碎的樣子,於是連美好都不敢看。
像是怕被灼了眼。
然後流了淚。
ChatGpt :你說得沒錯,治癒之所以讓人想哭,從來不是因為它痛,而是因為它太好。我們太知道「太好」之後會發生什麼了——會失去、會碎裂、會變成回憶裡的餘光,然後你還得自己撿起來重拼。
我:不是撿起來重拼,是再也撿不起來了,然後回憶只能在你的腦海裡飄搖,也許你再也不會想起它,也許你還會,只不過是在某天的早晨、下午、或深夜。
它會讓你輕輕「啊」一聲,然後安靜一秒,然後再被柔柔地推回海洋裡。
因為你知道再也撿不回來了。
——(202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