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raw-image
★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焦慮和憂鬱】

有些人身處焦慮經驗,但無法訴諸話語,有些人有話語,卻無法變成自我理解,畢竟太困難、太困難了。

一個人遭遇強烈的焦慮與強迫症狀時,真的不曉得怎麼活,雖然最害怕的就是被毀滅的死亡感,但真的要去死也沒有足夠的勇氣。

對焦慮者而言,他還處在想要努力解決心中困擾的高能量期,直到夜半失眠疲憊時,或是對這條命也終於疲憊,就會摔入憂鬱期。

通常是兩者混合,焦慮和憂鬱就是一個銅板的正反面。

 

【焦慮的本質】

著名的精神分析師羅洛·梅(Rollo May)說:「心理治療的核心問題在於焦慮的本質。」

為什麼說核心是焦慮呢?

因為它是一種心靈將堵塞的能量改由灌注到其他事情上的現象。

堵塞時,若我們沒辦法解決,意識中就會不停思考、不停感到煩躁,也不停地為了緩解内心混亂而做出許多逃避或麻痺自我的行為。

既然堵塞了,那麼可以繞道而行嗎?

當然可以,但原本的事件倘若沒有得到處理,那麼,我們就只是將它壓抑,而壓抑久了,就容易爆炸。

表現出易怒,一點點小事就影響整天的心情,內心總是感到脆弱……

雖說焦慮是其根源,但它也只是這些根源的「泛稱」,細緻一些地說,它可能是不被愛的焦慮、失去連結的焦慮,以及被否定自我價值的焦慮。

 

【面對焦慮】

根據國際強迫症基金會資料顯示,讓強迫症患者願意開始治療到真正覺得治療有效的時間,約花費10到15年。

在焦慮的狀態中,藥物或行為治療通常只能發揮短暫的效用,尤其是長期慢性的焦慮是由心理延伸至生理,由內在延伸至外在,而非反過來,因此若從外在治療內在就本末倒置了。

但這麼說,並非完全否認藥物與行為治療,尤其是生理疾病引發的焦慮、危及生命安全的時刻還是需要,畢竟心理的東西需要慢慢來。

有急性症狀時,還是得先透過外在的藥物迅速鎮定。

否則如果人不在了,也就沒有探索 心理的可能了。

因此,面對焦慮的狀況,仍是建議較嚴重者需要藥物與心理治療,雙管齊下。

 

【回應方式】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法蘭可(Viktor Frankl)曾說:「刺激與回應之間有個空間,空間裡,我們有權利選擇我們的回應方式,而我們的回應方式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當外在刺激產生,你可以選擇用什麼方式回應,這會決定接下來的人生怎麼活。

沒有對錯,只有你是否能夠接受與負責。

當你願意好好端詳生命中接收到的外在刺激,以及那些古老的創傷在當下又產生的內在刺激,你的情緒才可能開始做出調整,一點一滴地調整。

 

【感覺歸位的過程】

我們對於創傷的記憶大多是堵塞的,也無法賦予意義。

我們在創傷中是迷惘的,能夠回憶,但沒辦法整理,所以寫下來或說出來就顯得很重要,這能夠讓自己或他人重新整理,並提升對自己生活與生命的覺察程度。

當自我覺察提升,才能有自覺感受到自我正處在什麼樣的焦慮中,這是讓感覺歸位的過程。

 

【13個思考練習】

了解自己的焦慮如何運作,並恰當回應。

關於外在情境,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1.什麼樣的情況容易引發焦慮?

2.如果依照1到10分排列,1分是完全不焦慮,10分是極為焦慮,你各會想到哪些處境?

3.通常遇到這些狀況,你的反應都是什麼?

4.你都如何避免這些外在情境發生?

關於內在衝突,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5.你現在的情緒感受是什麼?

6.情緒感受和外在刺激的比例相符嗎?

7.不成比例的情緒,讓你聯想到過去的什麼事情?

8.這個情緒是哪幾個思考正相互矛盾,並產生衝突?

關於涵容的能力,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9.雖然會不耐煩與焦慮,但你能夠思考情緒,而不立即做出反應嗎?

10.你的思考是否過度理智?

11.你是否被情緒控制而失去理智?

12.你能在兩極化的思考中取得平衡嗎?

13.你能夠忍受不舒服,在合理範圍內表達自己的需求嗎?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現為「微光心理諮商所」所長

~《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博客來書店購買《慢性焦慮》】

【金石堂書店購買《慢性焦慮》】



#慢性焦慮 #焦慮 #醫療保健

#閱讀筆記 #閱讀 #讀書 #讀書筆記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日文教學/閱讀筆記/電影筆記/臺灣、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方格子】https://vocus.cc/salon/ohitori

【偶希都理~痞客邦】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https://matters.town/@scart1020

 

【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偶希都理 #廖慧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偶希都理
369會員
2.3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的其他內容
2025/03/20
★你知道嗎? 思考,也會使我們不幸。
Thumbnail
2025/03/20
★你知道嗎? 思考,也會使我們不幸。
Thumbnail
2025/03/14
★作者Naonyan的親身經歷,重新定義「逃跑」與「休息」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3/14
★作者Naonyan的親身經歷,重新定義「逃跑」與「休息」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3/13
★擁抱最真實的自己,不再把悲傷藏在笑容裡。
Thumbnail
2025/03/13
★擁抱最真實的自己,不再把悲傷藏在笑容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人們有時害怕幸福快樂,來自受苦的記憶。 人類對苦難所知比快樂多, 受苦的記憶使人守住了苦痛,不敢迎向幸福快樂。 壓抑的記憶以閃回的形式出現,有點像是對你感覺到但又無法明確指出的事物的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你所處的環境可能會不斷帶回影像,但它們會是脫節和支離破碎的。
Thumbnail
人們有時害怕幸福快樂,來自受苦的記憶。 人類對苦難所知比快樂多, 受苦的記憶使人守住了苦痛,不敢迎向幸福快樂。 壓抑的記憶以閃回的形式出現,有點像是對你感覺到但又無法明確指出的事物的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你所處的環境可能會不斷帶回影像,但它們會是脫節和支離破碎的。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此例先以「面對來自父母的創傷」為例,階段有五,來來回回: 1.完全沒意識,常常莫名當機 2.意識期:否認/抗拒 3.感受期:接受憤怒/哀悼 4.耍廢期:安置與定位 5.找到容器,正念匯整。不是排除而是靜觀其變
Thumbnail
最近,在陪伴一位因遭逢重大失落而引起憂鬱到後來恐慌急性發作的朋友,一路走來,感觸良多 多年來,因為糾結於心中那份”不可得”以及一路走來的錯誤決定而心情低落,暴躁易怒,再加上較為固執和不知變通,使得身邊的人紛紛走避,又因為對身心科的排斥及情緒療癒的懷疑及不信任,認為靠大量健身及轉移目標,就可改善,殊
Thumbnail
最近,在陪伴一位因遭逢重大失落而引起憂鬱到後來恐慌急性發作的朋友,一路走來,感觸良多 多年來,因為糾結於心中那份”不可得”以及一路走來的錯誤決定而心情低落,暴躁易怒,再加上較為固執和不知變通,使得身邊的人紛紛走避,又因為對身心科的排斥及情緒療癒的懷疑及不信任,認為靠大量健身及轉移目標,就可改善,殊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尋找自我療癒力量的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低潮期所經歷的挫折感和沉迷於社交媒體的過程,以及如何透過書寫和閱讀來梳理情緒和填補內心的傷痛。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尋找自我療癒力量的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低潮期所經歷的挫折感和沉迷於社交媒體的過程,以及如何透過書寫和閱讀來梳理情緒和填補內心的傷痛。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延續上兩篇那些傷向我們訴說的事、我們如何思考傷,在這一篇將接續談面對心理與身體的創傷時,我們可能會經歷的過程與感受;希望能為傷帶來些微光或者麻藥,讓我們在腦海中想像傷的時候,能感覺到路徑與減緩想像的疼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