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有些人身處焦慮經驗,但無法訴諸話語,有些人有話語,卻無法變成自我理解,畢竟太困難、太困難了。
一個人遭遇強烈的焦慮與強迫症狀時,真的不曉得怎麼活,雖然最害怕的就是被毀滅的死亡感,但真的要去死也沒有足夠的勇氣。
對焦慮者而言,他還處在想要努力解決心中困擾的高能量期,直到夜半失眠疲憊時,或是對這條命也終於疲憊,就會摔入憂鬱期。
通常是兩者混合,焦慮和憂鬱就是一個銅板的正反面。
著名的精神分析師羅洛·梅(Rollo May)說:「心理治療的核心問題在於焦慮的本質。」
為什麼說核心是焦慮呢?
因為它是一種心靈將堵塞的能量改由灌注到其他事情上的現象。
堵塞時,若我們沒辦法解決,意識中就會不停思考、不停感到煩躁,也不停地為了緩解内心混亂而做出許多逃避或麻痺自我的行為。
既然堵塞了,那麼可以繞道而行嗎?
當然可以,但原本的事件倘若沒有得到處理,那麼,我們就只是將它壓抑,而壓抑久了,就容易爆炸。
表現出易怒,一點點小事就影響整天的心情,內心總是感到脆弱……
雖說焦慮是其根源,但它也只是這些根源的「泛稱」,細緻一些地說,它可能是不被愛的焦慮、失去連結的焦慮,以及被否定自我價值的焦慮。
根據國際強迫症基金會資料顯示,讓強迫症患者願意開始治療到真正覺得治療有效的時間,約花費10到15年。
在焦慮的狀態中,藥物或行為治療通常只能發揮短暫的效用,尤其是長期慢性的焦慮是由心理延伸至生理,由內在延伸至外在,而非反過來,因此若從外在治療內在就本末倒置了。
但這麼說,並非完全否認藥物與行為治療,尤其是生理疾病引發的焦慮、危及生命安全的時刻還是需要,畢竟心理的東西需要慢慢來。
有急性症狀時,還是得先透過外在的藥物迅速鎮定。
否則如果人不在了,也就沒有探索 心理的可能了。
因此,面對焦慮的狀況,仍是建議較嚴重者需要藥物與心理治療,雙管齊下。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法蘭可(Viktor Frankl)曾說:「刺激與回應之間有個空間,空間裡,我們有權利選擇我們的回應方式,而我們的回應方式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自由。」
當外在刺激產生,你可以選擇用什麼方式回應,這會決定接下來的人生怎麼活。
沒有對錯,只有你是否能夠接受與負責。
當你願意好好端詳生命中接收到的外在刺激,以及那些古老的創傷在當下又產生的內在刺激,你的情緒才可能開始做出調整,一點一滴地調整。
我們對於創傷的記憶大多是堵塞的,也無法賦予意義。
我們在創傷中是迷惘的,能夠回憶,但沒辦法整理,所以寫下來或說出來就顯得很重要,這能夠讓自己或他人重新整理,並提升對自己生活與生命的覺察程度。
當自我覺察提升,才能有自覺感受到自我正處在什麼樣的焦慮中,這是讓感覺歸位的過程。
了解自己的焦慮如何運作,並恰當回應。
關於外在情境,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1.什麼樣的情況容易引發焦慮?
2.如果依照1到10分排列,1分是完全不焦慮,10分是極為焦慮,你各會想到哪些處境?
3.通常遇到這些狀況,你的反應都是什麼?
4.你都如何避免這些外在情境發生?
關於內在衝突,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5.你現在的情緒感受是什麼?
6.情緒感受和外在刺激的比例相符嗎?
7.不成比例的情緒,讓你聯想到過去的什麼事情?
8.這個情緒是哪幾個思考正相互矛盾,並產生衝突?
關於涵容的能力,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9.雖然會不耐煩與焦慮,但你能夠思考情緒,而不立即做出反應嗎?
10.你的思考是否過度理智?
11.你是否被情緒控制而失去理智?
12.你能在兩極化的思考中取得平衡嗎?
13.你能夠忍受不舒服,在合理範圍內表達自己的需求嗎?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現為「微光心理諮商所」所長
~《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
#慢性焦慮 #焦慮 #醫療保健
#閱讀筆記 #閱讀 #讀書 #讀書筆記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日文教學/閱讀筆記/電影筆記/臺灣、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方格子】https://vocus.cc/salon/ohitori
【偶希都理~痞客邦】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https://matters.town/@scart1020
【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偶希都理 #廖慧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