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千萬不要說一句話「人性本善」這四個字,這樣會讓全世界人都會做惡夢,都會嚇醒的,這樣你好像在說我們大家都不是人了啊!
人性不能加入善惡評價的字眼,這種道德評價是不公平的。
這點荀子說得對:人生下來,不能以善惡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人性,這是不公平也不必要的。若強行加入善惡的概念,那就是宗教的範疇了。就像基督徒所說的「原罪」,這是一種宗教性的道德預設。因為「人性本善」,看似溫柔、理想,卻可能成為一種道德枷鎖。這種預設讓人在面對自己的慾望、衝動、陰影時,感到羞愧甚至恐懼。於是,「人性本善」不再是哲學命題,而成了道德審判的起點 。
孟子沒說過人性本善啊,你去查孟子哪來說過這句話啊?是朱熹的理學將「性善」推向形上學的高度,要求人「存天理、去人欲」,反而讓人性變得不自然、不自由。「性善」,是為了建立一種道德可能性:人可以自我修養、向善而行。但若這句話被絕對化、制度化,就會變成一種道德壓迫。所以,真正讓人做惡夢的,不是「人性本善」這句話本身,而是它被絕對化之後所帶來的道德焦慮。
人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而是可以學習、可以選擇的存在。與其說「人性本善」,不如說「人性可善」——這才是讓人安心入眠的哲學。
荀子主張「性惡」,但他並非指人一出生就是邪惡,這樣的解讀太冤枉他了。他的意思是:人性中自然存在趨吉避凶、好聲色、追求慾望等傾向,而這些若不加以節制,結果往往導向「惡」。所以荀子強調,不論人性如何,透過學習與人為的努力可以趨向善。即使是刻意學習,也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善行。
那麼,何必執著於人性本身呢?給予人禮儀、刑法,這有什麼不對?先用「禮」,再用「法」,最後才用「刑」,這是一套有跡可循的制度。只是到了韓非,這套儒家制度轉向法家,最終變成以「刑」為主的治理方式。
荀子的論證方式是先設定討論的範疇——人性中的自然傾向——再依此邏輯推論出:人必須透過後天學習、師法禮義,才能趨向善。這套邏輯是自洽的,也是儒家制度建構的基礎之一。
只能說這是荀子「性惡」說,是因為他去拿一個逝者孟子去延伸,因為孟子當時已遠去無法推翻。「性惡」這句話去推理這邏輯是對的,加上後代兩大弟子韓非與李斯去做大了這師父的名聲,他也從儒家被轉譯法家去,就變成今日的我們在此的誤謬。
.…...以上取自傅佩榮講課重點整理先秦儒家哲學 10.《荀子‧性惡》解讀:人性理論https://youtu.be/-MXOygDuANE?si=FgvCYNQgSpvU2G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