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覺得哲學唸一唸除了喜歡研究自我,也蠻喜歡研究人性的。
例如說簡單點的就是亞斯的人,我不是貶抑,因為這種人對某一個執著會高度專注,上次介紹大陸那個數學天才也是。就是有那種找到自己目標會非常拼命的可怕,他們想反正就是爛命一條,這種人不是成佛就是成魔。
另外隔屏觀察幾個公關型網紅很久,很多公關型網紅都要保有話題性、社交圈子,為了製造光環不停地展露自己,尤其底層網紅大概熱度就是一兩年的生命週期。但是認真觀察發現,她們(尤其女性)人格特質裡面有尚未整合自我的陰影與矛盾,最後通常是自己打敗自己,陷入無限焦慮與憂鬱。
總之,想要預設形象和立場,卻無法白得像天使,又無法一路黑到底,偏偏又不願下注,只想靠美貌當飯局妹甚至當跳板只能說太天真(即便瞬間滿足的金錢數字也會快速蒸發)。
至於人格特質裡面為何無法整合自我的陰影與矛盾?
因為社會(社群)鼓勵面具,不鼓勵誠實,都希望扮演的是成功、理性、堅強被讚美。而自我的嫉妒、依賴、脆弱被否定,那是陰影太痛,不敢看無法呈現。而且最後扮演的那個腳色也會最終生活裡,因為缺乏鏡像者與安全場域,沒有人能承接他們最真實的樣子 → 就不敢打開(可能也算是另一種人格變異)
所以,檯面上那些所選擇「功能性活著」而非「整合性活著」——他們成功、穩定,但內在分裂。
當然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如此也不會怎樣,反正我們靈魂的重量與刻度不需要變現成流量,所以不會造成個人的生活壓力就還好。
總之,低頭唸哲學書之餘抬頭看看其他人,突然也覺得蠻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