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是一個媽媽,但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拿下來,很好奇到底在寫些什麼,也好奇讀完會不會改變我的想法。已經當媽媽並不代表我喜歡這個角色,中間也是有無數的心情變化,情緒衝擊,現在才比較適應
身邊有很多不生孩子的朋友,大家不想生小孩的理由都不相同,但和書裡的例子有很多相似,例如生活已經不好過了,多了個小孩更是艱難。想要早點退休,有了小孩之後又不知道要困在職場多少年。自己還有太多事情想體驗,有小孩後就無法隨心所欲。養小孩太辛苦了,不確定自己是否可以做到。
我是一個喜歡孩子的人,所以我一直不排斥生小孩,直到生小孩的第一年,哇賽!!怎麼沒有人跟我說生小孩這麼苦?!!也許書上都有寫,也許朋友其實有講,但親身體驗跟聽來真的是不一樣XD我有無數個夜晚後悔自己做了這個決定,狂掉眼淚,心情憂鬱,但事後回想我相信有一部分是產後憂鬱,以及突然生活產生重大改變所帶來的不適應
但人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孩子也是會長大的,漸漸的,我不後悔這個決定了
回到這本書本身,不想生孩子的理由有很多,這本書找了許多有相同想法的女性,來替不想生孩子的理由背書,並且多次強調女生對於生孩子這件事需要有完全的自主權,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不應該因為別人的期望去做這個決定,也不需要因為別的話語而影響自己得價值,因為帶一個新生命來到這個世上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憑什麼別人可以影響你的決定呢?
但是生小孩這件事被視為理所當然,被視為傳承,很多時候很難不承受這樣的壓力,書裡也將這件事拿出來討論,不過,這是一種逃不掉的社會壓力,唯有自己和配偶有強大的共識,才能一起面對
人生的價值我覺得很難在一時片刻想清楚,即使現在覺得想清楚了,之後也會改變,我不確定生孩子這件事會不會,因為我已經站在生的這邊了,所以無法體會不生的這邊
但是這本書因為已經站在不生的那邊,所以也無法體會生的這邊心情
想提幾個目前我對於生孩子這件事的改變,前一年半多數時間我都覺得痛苦,隨著孩子稍微長大,送出去上學後,對媽媽而言,完全是另外一種心情,因為時間回來了,終於有時間做自己的事,終於可以休息,但當然不像沒小孩那樣毫無顧忌的規劃自己時間,至少變得可接受
再來是,情感的互動,孩子在你的照顧下長大,他會跟你互動,他對爸媽情感的表達是很直接的,你會感受到他滿滿的愛和需要,看著他成長自己也會有成就感,這部分絕對是沒有小孩的人所無法體會的,當然,人生中需不需要有這個體驗完全是個人選擇,至少我現在越來越不後悔我有選這條路,因為我的兒子很可愛(也可惡XD
有小孩也是一個很好的社會觀察,小孩是一張白紙,小時候讀書說人性本善,完全可以從孩子的行為中觀察,孩子有很多與生俱來的能力或特質,是我從來沒想過的,但從他身上我看到了
舉一個喜歡車車這件事,小孩喜歡車子是天性還是後天養成?我認為是天性!因為他從小就挑會轉的東西玩,縱使我給他很多不一樣的玩具,他就是自己要車,這是無法解釋的
當然還有更多小習慣或情緒反應,我都很喜歡觀察他,可能身為老師,以前都喜歡先看小孩的反應再來給予回應,現在更是喜歡看兒子的反應再來進行教學XD
共情這個能力我覺得也是與生俱來的,我不確定後天是否能培養,但我確定兒子兩歲就已經出現這個能力,當我痛他會難過,他會過來安慰我,當然換成別人不一定每次成功,但我已經確定他有這個能力
對我來說挖掘這些是養孩子的一件趣事~
剩下的部分,下篇再來繼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