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lcome to Return to Light — the journey of becoming who you truly are.
歡迎來到回光養成系,一起找回自己的光,養成幸福的生活。
為什麼穩定的關係從「穩定的自己」開始?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身邊有人談戀愛很熱鬧,但你卻覺得一個人也挺自在。
學生時代的我,就是這樣的人。沒有刻意追求很多朋友,
但只要有幾個能交心的,就覺得很幸運。
那種心痛與失望,比想像中還大,甚至勾起了我與親人分別的悲傷。
那時候我才明白:很多時候,我不是在對某個人失望,
而是內在的傷口還沒被療癒,我把過去『失去的痛苦』投射到這段關係的抽離。
所以我漸漸體會到:所有關係的基礎,都是和自己的關係。
如何用「設計思維」經營一段長久關係?
當我們穩定了內在的自己,就可以開始向外設計,創造一個讓關係能夠穩定成長的空間。這就像為人生設計一個篩網,只讓那些真正適合的連結進入。
1. 篩選有意識的連結
過去,我隨緣交朋友;現在,我學會用「價值觀篩網」選擇關係。
我會觀察對方是否有我欣賞的特質,比如真誠、善良、有企圖心,
以及我們是否共享類似的價值觀。
對我來說價值觀的契合,是關係長久的基石。
2. 創造關係的儀式感
我是一個容易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於是設計了簡單的「儀式感」來維持連結。
比如,我會定期發布限時動態,作為與朋友的「心照不宣」暗號,
能看到我的限動證明我還沒有閉關。
你也可以設計屬於你的儀式,比如每月一次的咖啡約會或手寫一封信。
3. 練習非暴力溝通
溝通不是辯論,而是理解彼此的需求。
我學會用「我」的感受取代「你」的指責,
例如:「當你沒回訊息時,我感到有點失落」,而不是「你總是不回我」。
放下完美執著:擁抱關係的流動性
後來,我才知道如何維繫關係,心理學中的依附理論為我帶來了巨大的啟發。
我曾以為自己是迴避型人格,總在關係裡退縮,或被情緒推著走,
但後來發現,那只是因為我還不知道怎麼處理一段關係。
隨著心理學的學習,我才明白,依附不是永遠固定的標籤,而是可以被理解與轉化的模式。當我開始認識投射與陰影,我意識到,有時候問題並不在對方,而是我內在的投射在影響我。
於是我學會了停下來、觀察,然後透過自我對話,給予自己新的解讀。
這樣的歷程,就像一次次重寫我的依附經驗,
讓我慢慢從焦慮與迴避,走向安全與自在。
成年人的關係,更像是一種默契,有些人悄悄地走,我也學會了不再執著。
緣分斷了,就斷了,這不是關係的失敗,
而是生命的自然發生,代表我與對方今生的緣分已了,不必過於悲傷。
🌿 三階段關係練習模板
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這三階段的問題是幫助我們釐清自己情感上需求的練習。
可以嘗試問問自己!
① 覺察 — 看見自己的需求
- 當我想要親密關係時,我最害怕的是 _______
- 在關係中,什麼能讓我覺得安心?
- 我過去在關係中,最常感到失落的時刻是什麼?
② 表達 — 練習說出真實
- 如果我要用一句話,告訴對方「我需要什麼」,那會是 _______
- 在什麼情況下,我會選擇沉默?這份沉默背後的擔心是什麼?
- 我想要嘗試用什麼更柔軟的方式,來開啟對話?
③ 共創 — 建立自由又安心的連結
- 對我來說,「自由」在關係中的樣子是 _______
- 我希望對方如何支持我的夢想/日常?
- 如果我們一起規劃小儀式(例如:週末散步),我想要的是什麼?
最終結語
穩定的關係,不是找到完美的人,而是先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然後再去接納關係的真實樣貌。
你準備好,開始你的關係設計之旅了嗎?
👇如果你想幫助書書持續創作:
📮 訂閱《書書的棉花園來信》電子報,收到更多幸福練習工具:
👉 [訂閱書書的電子報]
📘 想看更多延伸創作?追蹤方格子專欄《書書的回光私房光室》
👉 [前往專欄]
📘 成為方格子專欄《書書的回光私房光室》的贊助者
👉 [$112成為幸福練習計畫贊助者]
這是書書的IG,有什麼想法可以私訊小盒子喔:書書的棉花園
這裡是書書的棉花園
也是Return to Light(回光之旅)
分享個人成長、心靈療癒和生活儀式感
「你今天有沒有發現屬於你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