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一篇章以四聖諦的概念開展出來,尤其著重在「苦集滅道」的「滅」諦。「苦」諦乃人生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或也可認定為人生的契機;「集」諦,不妨從苦的成因來理解,因而讓我們願意面對潛在的創傷問題。若說「苦」揭露了我們的樣貌,「集」給出了緣由,那麼「滅」諦就給出了希望。因為「滅」諦使我們認識到另一種可能,也給我們看見我們可能改變的質地。
作者特別看重「滅」諦的影響,因為這個聖諦可以給我們信心和洞察力,更重要的是其讓人去看見存在的基本價值。什麼是人的價值,成長過程的許多阻礙,往往在無形中形塑出根深柢固的無價值感。於是不斷地外求,不斷地由外積累,彷彿成了不可不然的趨力。那樣的無價值感,驅使著我們得要從外在的成就來證明自己,可是卻也因此陷入了盲目的漩渦之中。越努力、越不安;越積累、越不足。
如何面對這樣的困境,作者帶入了「觀」的概念。也就是前述的篇章曾反覆提及「苦」意味著覺醒的召喚,而此則點出「觀」自身的圓滿也能讓人踏上覺醒的旅程。不僅如此,作者巧妙地將「觀」與馬斯洛所提的高峰經驗相結合而帶出了另一種理解。因為「觀」這個字並非透過表象而「觀」,而是「觀」自身的圓滿。透過高峰經驗的體驗,將更能覺察到自己本性的廣大、流暢與清明。如此一來也就更能夠體悟到關於內在原所俱足的精彩以及「覺醒」的召喚。也就是說,此處所言及的觀的目標不在自身之外的遙不可及之處,相反地「觀」的目標在於我們的真實本性。
不論我們當下的情境為何,其所彰顯的是每一個人的內在本性都是清淨的。而當我們願意內求,我們當能找著。因為「觀」,我們看見了自己的可能,於是我們便能確立自己的目標。作者提及這是的必要的過程,因為觀想目標會使我們產生願力勇於展開覺醒之旅,沒有觀所帶來的願力、信心和理解,要克服沿途所遭受的挑戰便極為困難。觀的意義在於那是一種本能的感覺,感覺到自己有所不同,感覺到存在的極度精彩,感覺到自身的圓滿,感覺到開放自己的無垠。
很顯然地那有別於我們原所陷溺的生活的奮鬥與情感的不安,尤其是當我們從苦而集,那反覆耙梳關於過往的種種,乃至防衛所興起的限縮,甚或根深柢固的自我否定與無價值感。「滅」給出了改變的可能,而「觀」給出了目標。甚至在那覺察的過程裡,更漸漸地形塑朝向目標前行的願力,願意接納自己的理解,以及能夠戮力前行的相信。因為觀,讓我們在反覆看見己身的困頓與不堪時,仍然願意去相信內在本性的價值。
透過觀的覺察,透過滅的理解,於是我們有了面對苦的勇氣,我們能夠通曉集的智慧,我們給予前行的目標,我們許諾、我們力行,自此踏上道的路途。












